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嗣是门衰薄,犹幸叔父支持。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赴省狱矣。侄闻之,痛心疾首。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之期,竟不可闻。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早亡无嗣。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

(注)①橐鱣(tuó zhān):指衣食。②易箦(zé):指病危将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是门衰:愧怍。
B.被虏拘絷,赴省狱矣 业: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 雁行:兄弟。
D.而侄且重家难 :遭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叔父四月十三日捐馆 指从此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不应  不知东方既白
C.侄嘉言皆在军次   鸟兽不可同群
D.果无知耶 远而无所至极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
B.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
C.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
D.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   古   何   代   无   废   兴   其   间   必   有   忠   臣   义   士   仗   节   抗   旌   思   扶   王   室因以   倾   家   者   往   往   有   之   若   尊   行   受   祸   亦   不   少   概   见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2)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06: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朱夏:夏季。②“廷尉董崇相”:董祟相,即董应举,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廷尉。廷尉,汉代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⑧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的“极热”、“冷极”分别指什么?
“极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
“冷极”悬指: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三段的划线句“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D.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小题4】本文和《病梅馆记》都写“梅”,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想要借“梅”来表达怎样的想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或至于遗亡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亡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则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消息:音信讯息
B.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之 贻:留给
C.以天下之耳目 涂:掩蔽
D.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经 贼:残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时发焉 民免无耻
B.盖昔者圣人扶人极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免于困穷之患  而谁易之
D.牵制文义之末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著述六经是受富人的启发,因为富人为防止后人把家产弄得遗亡丢失,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登记造册。
B.作者对那种不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六经的内容实质,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的人表示不认可。
C.作者提出了导致六经之学不明于世的三大原因:第一,尚功利,崇邪说;第二,习训诂,传记诵;第三,侈淫辞,竞诡辩。
D.作者在尊经阁落成之时,应南大吉郡守的邀请劝诫广大的读书人尊崇六经,进而加强人文修养,重归于圣贤之道。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 是 使 山 阴 令 吴 君 瀛 拓 书 院 而 一 新 之 又 为 尊 经 阁 于 其 后 曰 经 正 则 庶 民 兴 庶 民 兴 斯 无 邪 慝 矣 阁 成 请 予 一 言 以 谂 多 士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则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小题1】对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B.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C.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D.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B.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C.外艰,是指外放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
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
端。
C.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D.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烈夫人祠记
去扬州西北三十里有得胜山,故韩蕲王讳世忠破金兵处也,有英烈夫人祠,土人谓之异娼庙。内供英烈夫人戎装像,旌旗,剑印,其位曰“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梁氏异之,询左右,知是独擒方腊之韩校尉也。梁氏乃自赎以妾之。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囚高宗,改元明受。时世忠在秀州,以兵少不得进,乃修器械,以疑叛逆。傅等恐惧。梁氏与子亮时在临安,为傅所质,防守严密。太后用平章事朱胜非计欲召四方勤王。胜非谓傅曰:“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封安国夫人,速其勤王。即领命,梁氏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面陈临安虚实利害,固言必勤王者三。世忠挥军急进,乱乃平。高宗复辟,梁氏以殊勋进护国夫人。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则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B.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C.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D.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的,亦称“改元”。
C.勤王,指为王事尽力;也指君王有难,而臣下发兵救援君王,文中即为此意。
D.丁卯,在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古人拿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口的酒席上,韩世忠在众人中显得格外威武,不同于其他参加宴会的官员,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
B.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了宋高宗,改年号为明受。当时韩世忠在秀州,认为兵力不够而没有进攻临安叛军。
C.太后为了能够安抚韩世忠,让他出兵救驾,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宋高宗在韩世忠平定叛乱后重新恢复了帝位,因梁氏勤王有功,封她为护国夫人。
D.梁氏在山阳、宿迁两地多次与金兵交战,全部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攻取金兵粮道时,遭遇埋伏遇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2)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