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小题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
【小题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5 05: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E. 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悲陈陶【1】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2】回面向北【3】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1】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2】都人:长安的人民。【3】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结局及参战者的身份,写出了战事的惨烈,呼应了题目的“悲”。
B.“野旷天清无战声”是说战罢以后,原野空旷,肃穆沉寂,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C.“群胡归来血洗箭”写出了将士们在叛军入侵时奋死抗敌的决心,显示了唐军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D.本诗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以诗存史,以诗证史”, 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诗史”性。
【小题2】诗歌的后四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D.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周弼《夜深》)
【小题3】屈原的《九歌·国殇》也是一首反映战争的诗歌,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比较这首诗和《国殇》节选部分在情感上的不同点。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小题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品读中国优秀诗文,其中不乏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诸葛亮在国家倾覆之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写出了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的担当意识与忠心赤胆;陆游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书愤》中②“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忆及当年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让诗人依然怀有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③“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的手法,以眼前之水,写出了背井离乡的无尽悲苦,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