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市、区)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山东省.摘自 2018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 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 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8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批传承学校全覆盖了 31 个省(市、区)的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凸显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育人特质。 |
B.学校与课堂,课程与教材,教师本身的素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因素,而袁济喜教授则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
A.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60%的教师对传统文化仅了解一点点,32%的教师仅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
C.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
D.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能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