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

陈良飞

2011年1月14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我国对航母做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他。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还需从国外进口某些重要战略物资,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

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

1987年1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 80 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2011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001A 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

②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展开,辽宁舰编队精彩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航母论证工作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得益于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B.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
C.上世纪 80 年代,航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经费;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
D.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华清基于对航母做过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
B.刘华清认为,发展航母符合未来战争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辽宁舰编队和未来 001A 型航空母舰编队入列,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
D.庆祝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顺利展开,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华清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语言阻碍沟通
董进宇
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一个女人恋爱了三年,最后男朋友跟人走了。这个女人从此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她和每个男人都谈过恋爱?自然没有,那她怎么知道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男人的愤怒,准确地说是对某个男人的愤怒,但她这句话则笼统地说成了所有的男人,此为笼统、模糊!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类用有限的词汇这种抽象的概念工具描述表达无限的事物,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产生歧义与模糊的基础。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词语以“意义”,这样在沟通中误解就不可避免了。
③比如张三的脑海中有一个意思,他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李四通过声音接收到了这个词语,然后他在自己脑海中把这些词汇组合成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些词汇作了自己的定义。张三的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由于他对词汇的不同定义和他的语言使用能力的限制,已经使词义发生了背离原意的扭曲;而李四在接受张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词义发生了第二次扭曲——李四对词汇的定义可能既背离了原意又背离了张三的词汇定义——然后组合成他认为的意思,此时李四极有可能已经把张三原本要表达的意思给完全歪曲变形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每个词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定义完全相同,这个沟通受阻的世界就来自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人和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可能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误解。
④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实际上大家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同样,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若沟通过程中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沟通受阻往往就不可避免。
⑤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北大讲座》,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B.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赋予该词汇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沟通中的误解。
C.沟通者若认识不到语言描述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往往会把语言和事物本身相混淆,这样沟通障碍就难以避免。
D.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意概括导致语言歧义性、模糊性的原因。(3分)
【小题3】请解释第四段中子要说明的道理。(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可以致祸。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造福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然而有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违反了科学家的初衷,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这种事史不绝书。

②伤寒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战中,及战后几年内有数百万人死于伤寒。化学家缪勒在研究如何消灭传染伤寒的虱子时,找到了一种杀虫剂,简称DDT,经过实验认为对人畜无害,1944年正式投入使用。DDT对防止伤寒病的传染、避免二战重演一战的惨剧起了决定的作用;DDT也是有效的灭蚊剂,对防止疟疾传染贡献良多。缪勒因此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③但是,在长期使用DDT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后遗症:DDT会经由皮肤、呼吸道及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毒,产生多种症状,严重的足以致命;DDT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残留在生物的食物链中,导致北美洲的秃鹰濒临灭绝。美国在1972年明令禁止使用DDT,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讨论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引起了赞成和反对两派的辩论。反对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缪勒的发现,开始被认为是好事,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隐藏的恶果在几十年后才暴露出来。

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著名科学家哈代在1940年写道:“真正的数学对战争毫无影响。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火药味的东西是数论或相对论造成的,___A__将来很多年看来也不会有人能够发现这类事情。”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以后,被誉为“数学皇冠上得明珠”的数论,___B__成了军方用来编制和破译密码的重要工具!___C__原子弹的理论依据恰好就是相对论的质能相当原理。纯科学___D__接触到实际,同样面临“拔剑四顾心茫然”的难题。

⑤以上都是历史了。展望未来,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加速发展,其双刃剑作用与日俱增,这迫使科学家在做出每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的同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

【小题1】第③段中,给加点词“濒临”写出拼音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划横线处,请你联系上下文推断,反对派的理由是:
【小题3】请说说第④段划线句“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的作用。
【小题4】第④段中A、B、C、D的四处,根据语境应该依次填入…(  )
A.甚至、却、一旦、而
B.而且、竟、而、一旦
C.就是、竟、而、一旦
D.纵使、却、一旦、而
【小题5】你同意“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这个说法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理由。(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期4天的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9月6日在银川开幕。博览会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在工商业、铁路、科技合作上亮点纷呈,推动一批境内外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中阿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为近年来“大国重器”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为期3天的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无疑是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最丰硕的成果。1000余平方米的超大展位,“中国铁路成就“及“铁路国际合作展”两个自带光环的“星级展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绩单。

(选自“湖北日报网”,《技术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最强通行证”》)

材料二:

3月9日,从中车唐山公司获悉,该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长编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开始型式试验。这列编号为CR400BF-A-3024的动车组,正在位于北京东郊的铁科院环形试验线上开展试验工作,这是我国16辆长编组“复兴号”首次亮相。目前是世界上同等运行速度下,最长编组的列车。

为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完善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下,中车唐山公司在8辆编组“复兴号”基础上,研制了16辆编组CR400BF-A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总长度超过415米,列车采用8动8拖配置,总定员1193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选自“澎湃新闻”,《骄傲!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材料三:

2月13日公布的2018春运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春运的相关内容中,火车票、火车站、购票时间表、高铁是被浏览最多的内容关键词,而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据中铁总的统计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伴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2018年春运动车组预计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1289万人次,占旅客总发送量的54.9%,但平均在途时间缩短至327分钟,平均运程524.5公里,较往年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着中国高铁干线网络逐渐成型,高铁越来越被春运期间的旅客重视,客流逐步增加,一等座和二等座之和占比达到43%,合计接近春运期间火车票的一半;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普通硬座目前仅有24%,甚至比硬卧还要低。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与过去相比,新时代的春运不仅要满足“走得了”,更要满足“走得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高铁唱主角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

材料四:

除火车外出行方式用户比例

(选自“中国新闻网”,《浏览器抢票大数据分析:90后成主力军,高铁回家成主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将促进中阿互利合作。
B.春运期间,乘火车的旅客大多选择高铁,普通硬座失去了曾经的绝对优势地位,占比比硬卧还要低些。
C.高铁是春运的相关内容中被浏览最多的关键词,京沪、京广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
D.人们回家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拼车是除火车之外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占的比例最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显示了作为“大国重器”的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成就,与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交流合作。
B.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要不断完善,要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
C.16辆编组CR400BF-A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最长编组的列车,成为走向世界的让中国人骄傲的“大国重器”。
D.2017年底中铁总的统计数据显示,高铁的营业里程约占全国铁路的20%,高铁的旅客发送量比其他火车要多,平均在途时间和平均运程都有提升。
E. 过去春运人们只求“走得了”,现在人们追求“走得好”,高铁满足了人们出行“走得了”和“走得好”两个需求,春运时乘高铁回家成了主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古代世界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直到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通过大量考古发现,人们才真正知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传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独立起源、年代久远,文化多样、类型复杂,连续发展、未曾中断的特点已逐步深入人心。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信,需要通过考古发现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分别距今5000—4000年、7000—5000年)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编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小题1】关于考古学,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学对华夏文明意义重大,如果没有考古发现,国人就不知晓华夏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及华夏文明基因。
B.考古学对文明的发现与确认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历史留下的微痕验证文明,也可以探测历史。
C.能够通过对夏商两代遗存文化的研究与确认,将夏商文明的历史变为信史,说明中国考古学已发展成熟。
D.考古发现不仅能够帮助国人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也是国人树立对中华文明自信的关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龙山”和“仰韶”文化表明中华文明形成的时代可能更为久远。
B.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显示出来的高标准设计、玉器墓葬等,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C.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内涵是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这已被考古发现的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证实。
D.古礼文化具有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礼制的内容也不相同,如陕西的庙底沟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这一时期彩陶瑞玉交相辉映标志着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古礼已成熟。
B.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联盟时代的盟誓制度。
C.酒礼时代,随着联盟集团的加大,邦国社会渐渐成型,夏朝盟主世袭制开始代替联合结盟,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王国时代。
D.从古国、邦国到王国,这段历史漫长,在此过程中,尽管文明类型复杂,战争频繁,但文明的进程从未中断,且日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