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贮贝器: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樊海涛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顾名思义,贮贝器就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迄今云南出土的贮贝器已超过90件,最早的贮贝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年代在战国。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力。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的海贝存在为基础的,滇国的海贝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古代交通条件艰难,滇国与周边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贮贝器出现的客观前提之一。
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上面上演的剧本都经过精心构思,表演者有人物,也有动物。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有一牛、五牛乃至八牛者,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狗、飞鸟等。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主角形象高大,表面镏金,标志出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人物最多的一件贮贝器盖上竟多达127人。贮贝器盖的立体雕塑用细致入微的写实手法描绘出滇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盖上身居高位者的踌躇满志,普通人物的谨小慎微,或笑或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后汉书》记载,滇是“椎结、耕田、有邑聚”的部落,滇池周围土地肥美,“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反映在葬俗上便是统治阶级的厚葬风气。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是云南青铜贮贝器中的佼佼者。整件贮贝器为束腰筒形,双虎耳,三虎爪状器足,器盖中央是一小铜鼓,小铜鼓向上延伸成立柱,柱头为一长方形的小平台,台上有一滇族骑士,骑士椎髻跣足,佩剑骑马,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平台四周环绕着四头巨角隆脊,雄健刚强的封牛作逆时针方向行走状。整件贮贝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骑士、骏马、封牛、猛虎高低错落,气韵生动。高贵与矫健,雄强与威猛相互映衬。
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具有典型性、情节性,表达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以祭祀场面最多,尤其是“籍田”“初耕”,多次在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出现,体现出滇人这个稻作民族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铜鼓形贮贝器盖上,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滇国的一次“籍田”活动。器盖上有35人,最醒目的是一乘肩舆的镏金妇人,她是这次仪式的主持者。舆前两骑马男子开道,舆后一人双手持长柄伞为之遮阳。随行的有扛铲者、提篮者、背种子袋者,另有一些观礼的“异族”,如辫发的“昆明人”,穿紧身衣裤的高个男子。
2000多年前的滇国属于奴隶制国家,滇人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史书”的使命,它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是研究古滇国文明最真实的材料。
(节选自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就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用青铜铸造的、用来贮藏海贝的容器。
B.滇国海贝的“国际货币”职能,决定了贮贝器只能是贵族专用品,只见于大型墓葬中。
C.大量海贝的存在,交通不发达,货币流通速度缓慢,这些为贮贝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D.贮贝器最重要的部分是器盖,它用直观的立体雕塑再现了滇国社会的鲜活场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贮贝器引起观众兴趣的话题开篇,自然引出对贮贝器的介绍。
B.第二段详细介绍了贮贝器盖上雕塑的表演者种类,说明其设计经过了精心构思。
C.文章引用《史记》《后汉书》的相关内容,为贮贝器是厚葬的一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D.文章提出贮贝器的论题之后,分析了其出现的条件,又论证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能精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可见当时滇国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
B.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都是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的主题,其中祭祀场面最多,所以是最重要的。
C.“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器盖上的滇族骑士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这件贮贝器的墓主可能是滇国的奴隶主。
D.即使滇人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记录历史,今人仍然需要通过贮贝器来研究滇国文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11:0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网约车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在纽约的同类调研对比:中国一线城市的网约车比公共交通更具交通时间短的优势,这体现出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及便利性仍有改善空间; 其次,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美国消费者,因此,未来推动网约车消费可以在高性价比、便利和强化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继续提升。此外,跟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占到四分之三左右。
(摘编自《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
材料二:在如今的全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万众创新的新的方向。从滴滴打车到摩拜单车,“共享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网约车平台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他们都是在调动社会资源来为用户带来优惠便利。在以前没有这些平台的时候,我们出远门是靠拦出租车,甚至雨天还多加钱等等,离得近我们会选择买个新自行车,骑车出门。在共享经济的今天,这些出行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我们带一个手机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解决了。不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从共享经济的特点来看,重要的是使用,而不是拥有。所以才会出现了类似于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春雨医生等一系列具有这种特质的产品。我们期待在这样共享经济的新环境下,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发舒适、方便快捷。
(摘编自搜狐新闻《出行万象》2017.4.12)
材料三:

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所占GDP比
重将达到10%以上。以小猪短租、滴滴出行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全面推动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材料四:中国的传统出租车企业面临互联网时代的窘境。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给传统的公共交通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正规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降幅达15%左右。“原先每天的调度量为3 万车次,现在大概 1万车次都不到,下降了60%左右”。“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杨国平告诉本报记者,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是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增加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软件叫车模式。公司正在筹划“大众出行”的APP 等平台,预计下个月就会正式推出。
“正规车就是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有顶灯,有租赁牌照和保险的正规车辆,正规人是指所有的司机都有营运资质并经过培训,并提供规范的服务。凡是接到投诉,就会线上线下结合,在当天就给出回复。”与此同时,据传,滴滴快车公司也在探索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摘编自新浪财经《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出租车公司窘境如何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浪潮的出现,给广大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方向。
B.滴滴出行、ofo共享单车等产品更强调对产品的使用,而不是拥有。
C.公共交通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而网约车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D.传统出租车企业在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面临极大的窘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更好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B.共享出行必将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困扰人们的雾霾等环保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C.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其打破困局的解决之道。
D.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跟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有一定关系。
E. 与国外相比,我国共享经济起步晚,参与人数和比重也明显少于发达国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出行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陶冯
姚兴刚
熊孩子光知道败家,不知道过日子。娘拿一根木柴哆嗦着手敲打纪臣的头。
窑口里的火正旺,映红了纪臣的脸膛,纪臣一句话不说,眼睛死死盯着窑口里的火。
娘说,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你是不是嫌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
爹是远近闻名的黑陶冯,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
黑陶的技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到了爹这一辈,爹把黑陶做的黑中透亮,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用石子一敲发出清脆的瓷音,爹也落了个黑陶冯的好名号。
特别是单干以后,下地用瓦罐捎稀饭,家里用瓦罐腌咸菜鸡蛋,就算院子里摆一盆不值钱的野花,那也是黑陶冯烧制的花盆,家里如果没有一件黑陶冯烧制的陶器,那这家人的日子也肯定过的不像话。
到了纪臣七八岁的时候,黑陶冯开始关起门偷偷传授技术。但纪臣不是个做学问的料,一天到晚就喜欢大街上疯跑,捉迷藏打群架,有好几次爹拧着纪臣的耳朵使用家法,纪臣老老实实服软,爹信以为真,一不注意,纪臣已经像猴子一样爬上窑顶,冲爹吐着舌头做个鬼脸,跳出院子跑了。爹跺着脚直骂败家玩意,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在黑陶冯最辉煌的时候,却不知道敛财,他说,庄稼人的日子紧巴,缺家什用,陶器虽然是黑的,但咱的心可不能黑。
随着现代生活用品充斥市场,黑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最后只剩下死了人摔的陶盆在用,黑陶冯的日子也开始清苦起来。
尽管日子清苦,但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说什么也不能毁在自己手里。纪臣的不用心,是黑陶冯心里最大的疙瘩。
受不了爹的叨叨,纪臣那年一气之下卷起铺盖进了城。爹跪在爷爷的坟前一声长叹,老泪纵横,最终把遗憾带进了坟墓里。
娘说,是你个不成器的东西气死了你爹!娘一夜之间把窑扒了个干净。
打爹死了,娘笑过一次,那是自己结婚的时候。
娘对邻居说,没想到俺家纪臣小学上到三年级,还能从潍坊领回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大了有出息了,烧窑这活他不学就不学吧,反正以后也没人再用那些盆盆罐罐,以后讨了媳妇知道挣钱过日子就中。
日子舒坦了没几年。
纪臣突然把工作辞了,在院子里重新建了窑,一天到晚鼓捣陶胚。老婆一气之下回了城,街坊邻居背后议论纪臣精神不正常,娘的心也堵得不透气。娘说,就算你烧出来现在也没人会用,顶多卖几个花盆也不够你孩子上学用,等你把家整散了,也把我气死了。
纪臣说,爹以前是工匠,我要做大师,爹以前烧给人家用,我烧出来是让人观赏的。
纪臣说,自打有了孩子,这几年整宿睡不好觉,我总得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个样子,也对得起爹的在天之灵,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我手里。
纪臣说,有一次无意参加一个工艺品展会,见人家的陶器远没有爹的水平高,却被奉为艺术,想起小时候爹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现在恨不得把肠子掏出来扔了。
娘用木棍敲打纪臣的头,做你的春秋大梦。纪臣一言不发,死死盯着窑口的火,那窜动的火苗,把自己的心烤的火热。
出窑的那天,来了很多人围观,有看热闹的,也有来看本事的,还有县电台的记者,等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臣跑到爹的坟前磕了几个响头,又冲着窑口磕了几个头。
一件件黑中发亮的花瓶、兰花盆、砚台从窑口递出来的时候,围观的人都伸长了舌头。纪臣抚摸着作品,每一件都在上面刻上了“黑陶冯”。
娘这次哭了,打爹死后,第一次见娘哭。
(选自《小说月刊》2017.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娘敲打、数落纪臣,既表现出他的执着,也反映他的行为不被理解,同时巧妙设置悬 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既自然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C.自打爹死后,娘因儿子结婚而笑,因儿子成功烧制黑陶而哭。这一“哭”一“笑”,相反相成,均表现 了娘的喜悦和欣慰。
D.作为一种生活用品,黑陶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仍有存在的必要。
【小题2】小说中主人公纪臣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他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小题3】小说用“黑陶冯”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编自2018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于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质修养,从而达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目标。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2018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编自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B.材料一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充实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三方面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C.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不仅需要有品质的学校教育,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
B.只有教师自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燃灯者”,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C.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小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在新的评价没有作出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最大的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还得冒着得罪人的风险。
D.三个外部条件起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B.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C.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D.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应以社会性道德评价为主要手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论述类),回答下列小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面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玉,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上。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起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鹃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的隔景、分景等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