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贮贝器: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樊海涛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顾名思义,贮贝器就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迄今云南出土的贮贝器已超过90件,最早的贮贝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年代在战国。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力。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的海贝存在为基础的,滇国的海贝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古代交通条件艰难,滇国与周边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贮贝器出现的客观前提之一。
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上面上演的剧本都经过精心构思,表演者有人物,也有动物。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有一牛、五牛乃至八牛者,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狗、飞鸟等。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主角形象高大,表面镏金,标志出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人物最多的一件贮贝器盖上竟多达127人。贮贝器盖的立体雕塑用细致入微的写实手法描绘出滇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盖上身居高位者的踌躇满志,普通人物的谨小慎微,或笑或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后汉书》记载,滇是“椎结、耕田、有邑聚”的部落,滇池周围土地肥美,“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反映在葬俗上便是统治阶级的厚葬风气。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是云南青铜贮贝器中的佼佼者。整件贮贝器为束腰筒形,双虎耳,三虎爪状器足,器盖中央是一小铜鼓,小铜鼓向上延伸成立柱,柱头为一长方形的小平台,台上有一滇族骑士,骑士椎髻跣足,佩剑骑马,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平台四周环绕着四头巨角隆脊,雄健刚强的封牛作逆时针方向行走状。整件贮贝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骑士、骏马、封牛、猛虎高低错落,气韵生动。高贵与矫健,雄强与威猛相互映衬。
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具有典型性、情节性,表达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以祭祀场面最多,尤其是“籍田”“初耕”,多次在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出现,体现出滇人这个稻作民族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铜鼓形贮贝器盖上,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滇国的一次“籍田”活动。器盖上有35人,最醒目的是一乘肩舆的镏金妇人,她是这次仪式的主持者。舆前两骑马男子开道,舆后一人双手持长柄伞为之遮阳。随行的有扛铲者、提篮者、背种子袋者,另有一些观礼的“异族”,如辫发的“昆明人”,穿紧身衣裤的高个男子。
2000多年前的滇国属于奴隶制国家,滇人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史书”的使命,它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是研究古滇国文明最真实的材料。
(节选自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就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用青铜铸造的、用来贮藏海贝的容器。
B.滇国海贝的“国际货币”职能,决定了贮贝器只能是贵族专用品,只见于大型墓葬中。
C.大量海贝的存在,交通不发达,货币流通速度缓慢,这些为贮贝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D.贮贝器最重要的部分是器盖,它用直观的立体雕塑再现了滇国社会的鲜活场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贮贝器引起观众兴趣的话题开篇,自然引出对贮贝器的介绍。
B.第二段详细介绍了贮贝器盖上雕塑的表演者种类,说明其设计经过了精心构思。
C.文章引用《史记》《后汉书》的相关内容,为贮贝器是厚葬的一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D.文章提出贮贝器的论题之后,分析了其出现的条件,又论证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能精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可见当时滇国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
B.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都是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的主题,其中祭祀场面最多,所以是最重要的。
C.“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器盖上的滇族骑士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这件贮贝器的墓主可能是滇国的奴隶主。
D.即使滇人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记录历史,今人仍然需要通过贮贝器来研究滇国文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11:0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 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
B.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在最后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
C.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
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的随意撒在海中,而他从小居住的蜈蚣岛,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固定在礁石上吐着舌头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狡猾的螃蟹、滩涂的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出海的渔民,织网的渔姑,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吐出来,在我们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就说:“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
“拜托,我找的是荒岛,你的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个人进去活一百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我笑着说。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
在岛上走了三个小时,我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七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木头的水勺饭勺,竹壳的热水瓶……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她很健谈。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被她狠狠骂了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外部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后,老板最后拍了板,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到岛上。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想让她坐上我的车,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从梦中惊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
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的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文中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写出了阿优婆坐上越野车心情的兴奋与舒适的体验,表现了阿优婆内心深处对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的好奇。
B.阿龙在小说中不可或缺,没有他,“我”找不到蜈蚣岛,并且不会想把荒岛求生的营地建在岛上;没有他,“我”见不到阿优婆。
C.“我”喜欢现代又时尚的东西,也喜欢阿优婆的那些怀旧又精致的老东西,但“我”并不喜欢她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抵触,由此可见,在现代与传统中“我”显得很迷茫。
D.阿优婆生活的蜈蚣岛是处在飞速发展环境中的很多海岛的缩影。它们曾经人丁兴旺,但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世界改变着它们的未来,小说的主题令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
【小题3】结合文本,试分析阿优婆认可我们的“荒岛求生”项目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 :“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小题3】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而中国在世界各国面向5G的“冲刺”中占据了先机。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为特征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被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因此,“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

5G技术在生活层面的应用最易被大众感知。“最大的变化就是速率更快。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比4G快10倍左右,下载一部电影大片一两分钟就足够,高清视频也不再卡顿了”,刘多代表介绍。此外,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都将在5G的助力下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影响更为深远的是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有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把水表、电表、煤气表、设备、家电等都通过传感器连入网络,大大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为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多代表认为,这对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有很大帮助。

(摘编自《5G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光明日报》2019年3月)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方面,在目前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智能手机产业希望5G能够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再造一条这样的曲线。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甚至过度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5G到底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有一个领域风景独好,这就是中高速模组的出货量在持续增长。2014年4G商用以后,4G的模组出货增长很快。这意味着行业对于中高速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很多行业现在都在关注5G的发展,希望能够搭上5G这班车的原因。

这里面也是存在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垂直行业实际上对于5G的认知并不是那么充分。也就是说,希望行业跟5G绑定起来,希望得到政府的投资或支持,但实际上没有思考现在这些应用是不是4G可以满足,甚至于说有了5G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些都是问号,这都给这一产业带来了挑战。

(摘编自《中国移动肖善鹏:5G终端的机遇与挑战》,《通讯世界》2018年6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发展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5G的未来。
B.5G技术的应用有益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
C.材料二显示,预测到了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0.6万亿元和6.3万亿元。
D.5G技术将使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得以快速地实现,同时还可以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将以其“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促进行业数字化,赋能各行各业,改变世界。
B.5G技术可以把多种家用设备连入网络,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升级转型赋能。
C.虽然目前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但5G技术的发展将有望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D.技术改变世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强势来袭,一定可以满足各种人群、各个行业的所有需求。
【小题3】为推进“5G”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上午,美国中车麻省公司33名当地员工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技术培训。马萨诸塞州春田市长萨诺亲自驾车至布莱德国际机场加入欢送队伍。机场工作人员更是贴心地准备了早餐为他们饯行。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这是春田继连续阴雨的洗礼后,迎来的第一个暖心的早晨。33名美国员工,均来自马萨诸塞州。其中多数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于这次通往“神秘东方”的旅程,他们兴奋之余也带着“把中车先进成熟的技术带回来”的期待。
作为美国中车麻省公司派出的第一批技术转移人员,这些员工被寄予了厚望。中车春田工厂开工时,他们将把知识转化成实践,开始地铁车辆的总装配。与此同时,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已在长春准备好了一支接待队伍,将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生活,了解民俗习惯。培训的第一阶段将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细心地向美国友人讲解企业文化,传授技术知识。第二阶段,他们将在指导下进入车间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材料二:新华社长春4月15日电(段续 崔中侠)中车长客股份公司14日迎来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长春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能培训。这些学员是中车美国春田工厂招聘的美国员工,他们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承担中车波士顿、洛杉矶等轨道客车项目的装配、调试试验及售后服务工作。
此次来长春的美国学员主要是学习车辆装配和调试技能。“虽然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但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项目的态度、对客户的态度。”中车美国春田工厂生产总监勒罗伊·佩奇说。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通过严格考核,为美国学员遴选出一批优秀培训教师。公司为美国学员制作了纸质和视频培训教材,制定了周密的培训方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将利用自主研发的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对调试员工进行培训。
“对于春田工厂来说,这批美国学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将实现春田工厂生产制造能力由0到1的突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项目经理孙晓琨说。
马萨诸塞州春田市是美国曾经的工业中心。春田工厂于2015年9月破土动工,中车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材料三:1872年9月,30名中国少年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学习,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就在其中。145年后,2017年4月,33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工厂的员工,前往中国长春学习制造地铁。百年轮回,中国开始地铁制造技术的对美输出,中美共促轨道交通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迎来了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能培训。返回美国之后,他们将作为老师开展“接力培训”。在开班仪式上,几位波士顿项目负责人真诚的希望斯普林菲尔德工厂能够尽快形成能力,满足项目的需求。
经过安全教育后,美国员工来到培训中心参观培训设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向大家介绍了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
随后,美国员工进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客车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中国工人用热情地掌声欢迎来自美国的同事,表示希望和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这个车间有40多年的生产历史,最近3年,生产了1500多辆地铁。从车辆进入车间到装配完成需要100多道工序。美国员工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公司以往产品的介绍,以及车间里的生产流程、管理措施。
他们登上一列正在制造的地铁,细致地查看了其内部构造,并互相交流。生产经理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他说:“这里的车质量不错,很漂亮。”
波士顿和长春都是本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起源地。是轨道交通事业将大洋两岸的产业工人连在了一起,他们将共同建造友谊的列车,为美国轨道交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选自《百年轮回,美国员工来华学造地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读者可能最关心的,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最前面,便于读者快速阅读。
B.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美国员工从美国出发、到达中国、参加开班仪式、参观设施和车间、开始正式培训的全过程。
C.三则材料都提到了美国员工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目的,第一、二则材料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培训安排。
D.三则材料中都运用了直接引语,在新闻中运用直接引语,能够把读者直接带进事实发生的现场,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用“暖心”修饰“早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现了记者对美国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激动之情。
B.材料二中的“从0到1”,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孙晓琨以此来说明美国员工来中国接受培训对于春田工厂开工的意义。
C.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现了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对于此事的重视,材料一还表现了美方对此事的重视。
D.材料三提及“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意在说明理查德技术水平很高,能够做到“细致的查看”,并与中方人员“交流”。
E. 美国员工来中国培训是因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这份友谊将对美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3】材料二末段的内容与材料三首段中关于中国少年赴美学习的内容都属于新闻背景,请分别谈谈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