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三条路

陈力娇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举着望远镜,对身边的丁二娃说,活着是出不去了,看看我们是文死还是武死吧。丁二娃的一只耳朵已经被削掉了,一圈绷带斜缠在脑门和下巴上。他问连长,文怎么讲?武怎么讲?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说,看到了吧,那儿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儿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高兴了,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棵手榴弹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拍地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和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棵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一杆步枪被二娃插在地上,二娃脱下自己的白衬衣挂在上面,白衬衣带着血迹十分醒眼,在连长的头上飘呀飘。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小说林》)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篇就交代“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突出战争的残酷,并且为后文做铺垫。
B.第二段对连长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连长对二娃的喜爱,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不舍之情。
C.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D.小说结尾没有直接描写爆炸后的场面,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深刻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开篇连长给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二娃没有选择跟敌人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上一线天偷生人世,有人不认同二娃的做法,你怎么看待二娃的选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06: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
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长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党同伐异是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一本万殊”,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乐己之同,恶己之异”,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追求学术思想上的“专同”“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选自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B.“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C.“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B.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
C.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
D.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B.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C.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
D.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天使的礼物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小题1】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小题2】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
【小题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的意思?文章主要是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的?
【小题4】“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问的人,儿子,“我”)怎样的心理?
【小题5】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麦子
余君才
①我不止一次想起那些乡下的麦子。
②五月的风吹过麦地,弥望的麦子在风中摇摆,渐渐地褪去了青涩的外衣。一朵云从天边走来,然后是一场五月的雨,骤雨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麦地变得一片金黄。
③是的,五月的大地上,麦子熟了。
④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母亲又该开始忙碌了,母亲从铁匠铺里取出新打好的镰刀,刀刃白生生发亮。母亲要赶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麦子,不然,雨水会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打蔫。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⑤五月的天亮得很早,母亲很早就起来,母亲叫我起床,一起去收割麦子,那时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和母亲拿着镰刀,走向了五月的麦地。黎明前的大地上,风吹来还有些凉意,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香气,风轻轻地将它吹过来,迎面吹在脸上,也带着大地上青草的气息。路边野草上的露水也已经风干了,五月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⑥我和母亲开始割麦子。我挥动镰刀,将麦子一排排放倒在大地上。太阳就是在那时升起来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金黄的麦子上,照在割麦人的身上,这是多美的一幅丰收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麦地是安静的,只听见镰刀割破麦子的声音,麦子轻轻倒下的声音,收割完一地的麦子,我的手被麦叶划出了道道伤口,火辣辣的疼。但那时十一二岁的我,却从未喊过疼,反而觉得是一种壮举。乡亲们也各自忙着抢收,各自都要赶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收完麦子。彼此都不说话,只是拿着沉甸甸的麦子,心里无限的喜悦,收完麦子后,就是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去掉麦子的壳,在风中扬起那沉甸甸的麦粒,空空的壳就被风吹远,在坝子里将麦粒晒干,然后再到磨坊磨成面粉,乡亲们就可以吃上新鲜的面食了。
⑦母亲会用面粉蒸包子、馒头,包子有白菜馅,也偶尔会从镇上买回少量的瘦肉做肉包子,那肉包可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美味佳肴,我们一想到那肉包子就垂涎三尺。吃馒头时,则会沾上少许白砂糖。白砂糖的味道加上麦子的味道,可是绝佳。在乡村的日子里,这美味的包子和馒头也算是对劳动的最好的犒赏,它也成为儿时美好的期待。
⑧但这一切,如今都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麦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那些割麦的日子,在月光下的麦场上打麦的日子,那些吃着包子、馒头如吃着山珍海味的日子,都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⑨在五月的月光下,我不止一次想到麦子。
⑩我想到五月的麦地,想到在麦地里收割的母亲和我。,
⑪而后来,当我在去年的五月回到我熟悉的乡村,发现田野中只是零星的点缀着几块麦地,田地几乎都荒芜了。人去楼空的村庄,杂草丛生。当年繁荣的收割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也再找不到那些年岁里麦子给我们的温暖,更没有任何诗意可寻。
⑫于是,在那个五月月光照耀的夜晩,在天才诗人海子的诗里,我又读到了那片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⑬然而荒的乡村太地上,那些麦子都落到去了?和诗人一样,我多想躺在五月的麦地上,看那随风而起的麦浪,此时,我却只能静默,我是流落在大地上的一株麦子。
⑭而当我们再次想起那片月光下的麦地,它却成为了乡村文明逐渐丧失之后只存留于诗人笔下美丽而遥远的绝响。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到变成美味的过程,突出了粮食对于乡亲们的深刻意义。
B.第⑥段通过阳光、大地、麦子、割麦人等构成的收麦图景,表现了村民丰收的喜悦。
C.作者引用海子的诗句,意在表现人与麦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写曾经的麦地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不止一次地想起乡下的麦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收制度首先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 能确认土地产权,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900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计量技术“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量”(容积)或“衡”(重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税,即“相地而衰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一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茶叶等。
B.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供便利。
C.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来实现
D.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平认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的前提。
B.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的原因
C.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会统一。
B.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收公平。
C.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D.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许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