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②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

③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如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④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⑤“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⑥“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2019年8月27日《光明日报》2版,作者赵建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三立”理论引自《春秋》。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代为官受禄、世袭贵族不辍,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三立”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三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人生成功的“三部曲”。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以立德作为根本,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5: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塑料的功过难以一言蔽之,但随着塑料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塑料废物在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这是垃圾箱里残酷的“黑色秘密“。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国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塑料垃圾都收是起来.

加州大学圣塔芭艺分权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盖耶指出,事实上,只有减少从石油中开采的原始塑料,才能真正体现回收利用的好处。生产一吨再生塑料比从石油中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至3吨,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回收利用不能阻止更多塑科垃圾的产生,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的托尼.布列塔尼非常认同这一题点,为应对塑料垃圾之灾,一些国家采取了新的积极措施。如法国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出售一次盘子和餐具:意大利规定所有出售的塑料袋要么是加厚、可重复使用的,要么是可降解的:德国推出了可重复使用咖啡杯的押金制度;英国出台了塑料袋税,并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棉签棒.

塑料垃圾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将需要政府、零售商、制造商和回收公司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以采取更好的包装设计,开发先进的回收技术和新型塑料,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废物处理系统和技术.

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能够分解塑料垃圾的细菌酶工艺,尽管前其工作效率还很低,但一旦成功分解废弃塑料就可以转变为其他化学物质.

爱尔兰都袖林大学学院的凯文.奥康纳说,塑料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只有一种。我们应该继续敦促工业界和政府,实施明智的、多种方案结合的解决方案,但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我认为技术最终将会走向成熟,但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自己。”奥康纳说.

(摘自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塑料垃圾不断增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
B.回收业并没有学会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无力创造“循环经济”。
C.新的塑料瓶子不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
D.先进的回收技术和新型塑料开发滞后,发展中国家废物处理系统和技术落后。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将是一场极大的灾难。
B.回收利用不能阻止塑料垃圾的产生,因为从石油中开采的原始塑料不减反增。
C.细菌酶工艺,可以让废弃塑料转变为其他化学物质,很有发展前景。
D.改变人们的行为,目前最要紧的就是要求人类停止生产塑料或购买塑料产品。
【小题3】综合全文,除了共同做好“回收利用”工作外,我们还可以如何应对“塑料垃圾之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初始发展动力来自高校及职业史学家不同的是,我国民间形式多样且愈发活跃的史学实践,催生了公众史学。具体而言,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自觉革新,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当下,一些参与历史书写的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混乱与无序,这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

(摘编自李娜《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史学重新构建了史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史学对公众的服务。
B.美国公共史学原初发展动力来自专业人员,而我国公众史学发展动力缘于民间史学实践。
C.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遭到人们的怀疑,使得公众远离史学的研究成果。
D.“人人都可写史”,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写史”,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小题2】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了公众史学的特点,并从公众史学兴起的缘起、挑战两个方面介绍公众史学的发展。
B.文章通过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对比,介绍了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原因,并从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学科基础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C.作者认为以民众为参与主体的史学形态的繁荣形成了史学新态势,这使公众史学面临新的挑战。
D.文章第三段先介绍公众史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三者是并列关系。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使得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被单一主体主导的状况发生了变化。
B.随着社会转型,史学将更加关注现实,其社会功能将更突出地发挥出来,公众史学必将替代传统史学。
C.公众史学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生产和传播历史知识应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D.公众史学发展强劲,但也要面对公众史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

(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道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迷。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佘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描述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这与我国界定有所不同。
D.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E.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槐花盛开的季节

单士兵

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那时,槐树蓊郁葱茏,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翩然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

②少年上学时,沿着扁担河走。河畔,是一排老枝横虬的槐树。春日,槐树枝叶浓密,枝桠四周张开,树冠如一绿色巨伞,遮掩着半边河水。上学时,头顶一树槐花,缕缕槐香送至鼻端,干净浓郁,浸润心田,眼前不时有落蕊飘扬,那追逐飞舞的蜂蝶萦绕身侧,极具诗意。如今我仍常感叹,槐树老丑多刺,却能绽放出如此俏丽静雅的花束,来点缀春光,从而使童年的春天变得那么生动美丽。

③那时黄昏,我常斜倚槐树粗壮的似龙鳞环盖着的树干,面对水声潺潺的扁担河,并背书诵文。那时,点点繁花轻柔舒缓地飘落于一湾清水中,款款漂向下游。蜂戏白花,蛙鼓清溪,鸟语互答,那种落花流水的意境,清新悦人,恬静淡雅,缥缈静谧,如同置身于童话之中一样。我常以为,那也是苏北乡村的最美的风情画。

④我于槐花,似乎更有着一份特殊感情,少时家贫,逢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家中无以进食。母亲总带着我来到河畔槐林。母亲用钩子拽低槐树枝,我提着一个竹篮跟在后面,于繁枝茂叶间,摘下串串白花。有时,槐花刚经过雨水的浸洗,清新鲜润,嘴馋得忍不住,摘下一串,咂上一口,那甜丝丝的感觉,沁人心牌,久久仍觉清香萦口,回到家里,母亲会做上锅槐花饼,香喷喷的,十分可口。在艰难的岁月中,槐花给予了我们生活最好的馈赠。

⑤忆起我初为文时,曾读过汪曾祺的一篇题为“玉渊潭的槐花”的散文。文章只在开头说玉渊潭槐花开了,如下了一场大雪。接下来全文未提及一次槐花,只是将养蜂人的生活琐碎娓娓道来,最后,当养蜂人走了时,才发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那份恬淡静雅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当时我不禁大叹,散文竟能这样写。也许是机缘巧合,后来喜欢的几个作家,他们竟都与槐有关,如将其书斋命名为古槐书屋的,被称为古槐老人的俞平伯;将其散文结集取名为《槐园梦忆》的梁实秋;将其诗集定名为《槐聚诗存》的钱钟书等,读他们的诗文,感觉情味隽永,雅致之极,仿佛置身于悠悠槐花香馥中,透着静趣,静则悠,悠则闲,令人忘忧弃烦,心境澄明,这一切,也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述的槐树情结,我也常想,我写出的文字,要是能有槐花飘香那样淡雅随意,那该多好。

⑥又到槐花盛开的季节了,我故园的扁担河两岸,那一溜槐树,又该缀满串串细碎的槐花了吧?它们一定又在轻柔的春风里,在碧绿的叶片间,温文尔雅地起舞了。只是,身处城市的我,一年一年,灵魂已落满红尘了,渐渐远离那平实朴素的乡村情韵了。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元好问的那首题为“伦镇道中见槐花”的诗,诗云:“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笑向槐花问前事,为君忙了竟何成?”是的,自古及今,追名逐利,如此忙碌人生,令人倦怠不堪。若能除却红尘烦琐,抛弃功名利禄,回到曾经拥有的幽静恬淡日子,那该是何等的轻松惬意。但我辈毕竟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只能做骑在城墙上的边缘人,所以,愿我今夜有梦,梦里,于淡淡槐花香馥中,听那月色下槐花绽放的声音。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的、耐人寻味的咏物抒情散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少年时故乡春天那最美的风情画。
B.作者说“我辈毕竟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只能做骑在城墙上的边缘人”,这话透露出了作者发自心底的精神家园失落后的那份苍凉、感叹和无奈之情。
C.作者引用了元好问的那首诗,意在表明作者渴望能真正像槐花那样,除却红尘烦琐,抛弃功名利禄,回到曾经拥有的幽静恬淡日子;同时尖锐地批评了社会上那些追逐名利之人,为了名利误了自己的一生。
D.作者借槐花的清香静雅,槐花的无私馈赠,礼赞了槐花的“古朴与自然”,以及那不与人相争的恬淡静谧之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阅读文章第②至⑤段,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文的题目为“槐花盛开的季节”,作者极力描写春天里盛开的槐花,概括说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槐花的外在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