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小题2】“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15 09:5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小题2】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
A.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小题3】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着彰   (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焉,惑矣 (以….为耻)
C.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  ( 施人恩惠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盘庚迁/不任区区向往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膏泽斯民
D.不恤国/今日当一切不事
【小题3】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