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夜闻觱篥
杜 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8 09:5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
①
,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
②
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
③
,愁寂故山薇
④
。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 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小题2】(小题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小题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尾联写“野鸦”好像与“孤雁”无关,你怎么看?阅读全诗,分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后游
(唐)杜甫
寺
①
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
②
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小题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B.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C.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D.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来诘屈而拗口。
【小题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同类题4
赏析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小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8.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
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其“诗骨”是
。
19.联系全诗,说说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诗意?
同类题5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近体诗又称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D.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称为“诗圣”。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杜甫(712-77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