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D.西汉、蜀、吴、东晋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藏北草原流传一首民歌:“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一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意义?
(4)材料四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什么?
当前题号:5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②璀璨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④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北魏、辽、西夏、金、元都曾经仿效中原文化,这些政权分别是由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 )
A.鲜卑、匈奴、氐族、女真、蒙古
B.鲜卑、匈奴、党项、女真、蒙古
C.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D.鲜卑、契丹、匈奴、女真、蒙古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画出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当前题号:8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这位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