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其他北宋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2】词人借“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___,下阙重在____________。【小题2】词人借“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下列片段,回答小题。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
(3)泊而候曙(________________)
(4)月犹未起(_____________)
(5)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
【小题3】根据三段文字,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小题4】乙文“良多趣味”,丙文“真山水中窟色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选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记》
注释:(1)兴平:在阳朔县北境。(2)饱东佹南:忽往东忽往南。【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
(3)泊而候曙(________________)
(4)月犹未起(_____________)
(5)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
【小题3】根据三段文字,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苏轼的自我解嘲之意,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 |
B.乙段中“清荣峻茂”高度凝练,紧扣上文,“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也写柏树。“良多趣味”,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
C.丙文徐霞客饱览漓江山水之色,他羡慕住在漓江边如在仙境一般的百姓。 |
D.甲文“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为”是“作”的意思;丙文“江为山所托”中的“为”是“因为”的意思。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______,两首诗都是作者在_____(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漾、闪闪发光的样子。 |
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侧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 |
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 |
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 |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点 诗题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钱塘湖春行》 | |
诗题提供的信息分析 | 天气情况或者季节 | 初晴后雨 | (1) |
作者的行为 | (2) | 踏春 | |
诗的写作特点 | (3) | 从远近或高低角度变化,写出景物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