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声韵和谐。 |
B.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C.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概,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
D.颈联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的原野之景,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这是一首律诗。 |
B.诗人通过写“昔人已乘黄鹤去”表现自己对“昔人”的羡慕,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
C.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
D.颈联描写了一幅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深绿,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一幅明丽之景。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呈现的画面。【小题2】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旧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
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
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
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甲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旷神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与“何陋之有”相照应,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小题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
异: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B.“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
C.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④菡萏⑤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⑥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⑦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⑤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⑥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⑦日:观赏。【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2)宜乎众矣(____________)
(3)芙蕖则不然(____________)
(4)及花之既谢(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小题3】谈谈你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
【小题4】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芙蕖的?作者所表达情感与甲文有相似之处吗?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壮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请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德馨(_____)
(2)劳形(_____)
(3)不蔓不枝(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下面两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请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4】任选下面一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交友方式你赞同吗?
(2)作者赞颂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有人却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②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⑤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围。②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③觌(dí):相见,④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⑤就:靠近。【小题1】课文(《短文两篇》的课后习题对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之”属于“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水陆草木之花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无丝付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甲)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甲)文中,刘禹锡因“ ________”而身居陋室不觉“陋”;(乙)文中,陆游因“________”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两人都不在意 _______ ,而是在意 ________。(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本诗首联、颔联各有一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小题2】本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