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小题1】选出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余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大兄何见事晚乎于舅家见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3】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 ,的情形
略写  的情形。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
【小题4】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世 (2)即诗四句
(3)稍稍宾客其父 (4)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小题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伤仲永》一文然后做题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于材人远矣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
B.未尝书具默而
C.父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
D.忽啼之予尝古仁人之心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小题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当前题号:3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查。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于天下济: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小题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晩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钱币乞之 蒙辞军中多务
B.大兄何事之晚乎  归来天子
C.忽啼求  水陆草木
D.蒙乃始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
【小题3】(甲)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小题4】(甲)(乙)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从选文角度来看。分别有什么特点?但是,两文段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小题5】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根据两文给人的启示,任选一个对象(对家长对学生对老师),写出你的建议。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全诗描绘的“淑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C.诗歌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最终和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妻,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的过程。
D.诗歌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请举例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 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题1】本诗几处地名连用,先是“峨眉山”,再是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再到三峡,最后到渝州,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
【小题2】请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