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 分子
- 元素
- 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
B.氯离子失去电子后不能变成氯原子 |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D.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
有一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
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只放出α射线 (α=
)。 [提示:
左上角数字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左下角数字为该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下列何者为
原子核衰变后Z原子核?( )




A.![]() | B.![]() | C.![]() | D.![]() |
自然界里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水的化学性质 |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
C.水的物理性质 |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储备室时,发现一批存放多年的氢氧化钙。为检验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取氢氧化钙样品11.4 g于锥形瓶中,加入38.6 g水,振荡形成悬浊液,放在电子天平上,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14.6%的稀盐酸,振荡后读取质量(如图甲所示)。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求:11.4g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 。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 。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数,故属于同种_______________,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数,故属于同种_______________,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2014年5月10日江苏省卫生厅发布的一份紧急公告引发南京市民强烈关注,公告称,南京一家公司在作业期间丢失了一枚名为铱-192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严重辐射伤害。(该放射性物质现已被找到。)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铱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铱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内有77个质子 |
B.铱元素是金属元素 |
C.铱元素原子的核外有77个电子 |
D.铱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克 |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氢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为氢分子 |
B.H+是b的同位素 |
C.c为电子 |
D.d为原子核 |
据对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的报告,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碳—14含量来测定年代。碳—14核电荷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则碳—14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 和 。碳—14、碳—12(中子数为6,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为12)都是碳的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