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往往引入模型。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型,有关该模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
C.![]() | D.![]() ![]() |
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 2 种生成物 |
B.参加反应的“ ![]() ![]() |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D.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空隙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空隙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
D.纳米纸上互相靠的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 |
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把气体X由注射器A缓慢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不考虑装置中的空气):

①实验前B管及药品的质量为21.32克,实验后为21.16克。
②C管收集到的液体物质经电解后可以得到H2和O2。
③在D中收集到约为0.09克的N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B管反应前后减小了0.16g,这是_______的质量,B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 。
(2)组成气态化合物X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___。

①实验前B管及药品的质量为21.32克,实验后为21.16克。
②C管收集到的液体物质经电解后可以得到H2和O2。
③在D中收集到约为0.09克的N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B管反应前后减小了0.16g,这是_______的质量,B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 。
(2)组成气态化合物X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___。
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酸、碱、盐、氧化物”顺序的是( )
A.H2SO4、Na2O、MgCl2、C | B.NaHCO3、Ba(OH)2、Na2CO3、Zn |
C.HNO3、KOH、Na2CO3、O2 | D.HCl、KOH、Na2CO3、SiO2 |
模型可以反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1)某矿石样品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合物,经测定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如图甲。由此可推测,该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________。
(2)图乙是某同学模仿甲图构建尿素CO(NH2)2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则图中的D表示的是_____元素。

(1)某矿石样品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合物,经测定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如图甲。由此可推测,该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________。
(2)图乙是某同学模仿甲图构建尿素CO(NH2)2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则图中的D表示的是_____元素。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①ɑ粒子发生器——放射性物质放出ɑ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µ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探测屏——ɑ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绝大多数ɑ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ɑ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甚至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分析解释]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 推测原子中存在这个“很小的结构”的证据是_____。
(2)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ɑ粒子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3)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ɑ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绝大多数ɑ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ɑ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甚至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分析解释]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 推测原子中存在这个“很小的结构”的证据是_____。
(2)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ɑ粒子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3)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ɑ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