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小吴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他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各m克,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毫升)
甲金属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
乙金属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
 

(1)由实验结果可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_________。
(2)为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根据下面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回答: 

(1)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的一元硬币为钢芯镀镍(Ni)合金,已知Ni能够发生如下反应:Ni+H2SO4═NiSO4+H2↑。根据此材料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写出Ni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已知:①X+H2SO4=XSO4+H2↑;②Y+2ZNO3=Y(NO3)2+2Z;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操作方案,结合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中含有________;   
(2)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   
(4)理论上所得硫酸亚铁晶体的质量________(填“>”“<”或“=”)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图象法。下列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
A.斜率代表金属活动性强弱,斜率越大,活泼性越强
B.斜率代表电阻大小,斜率越大,电阻越大
C.斜率代表速度大小,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D.斜率代表光合作用强度,斜率越大,光合作用速度越快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框架图有助于知识的梳理和过程的分析:
(1)依据如图所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关系,①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AB型血能否输血给A型血的病人,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2)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他们设计如图所示的框架图。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2CuSO4+2H2O.

①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②硫酸亚铁可用作治疗________(选填“贫血症”或“佝偻病”)的药物;
(3)根据“单位”推出对应的“物理公式”是常用的记忆方法。例如:速度的单位是m/s,可以推出对应的公式为v=s/t。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是: (填a或b)
(2)充分反应后,若有一种金属有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     (填化学式)
当前题号:6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列图中一定错误的是(横坐标表示加入铁的质量)()
A.AB.BC.CD.D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
A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B
氢气
氯化氢
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过量浓硫酸
C
锌粉
铁粉
加入适量氯化锌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氯化钾溶液
碳酸钾
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B.BC.CD.D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工厂欲从只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操作b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流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  +2H20====2Na0H +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1)(实验结论)
⑴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________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⑵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2)(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________.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旒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