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世界最长水利隧洞“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出口段贯通,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下穿越秦岭的“引汉济渭”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图为引汉济渭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2】石泉到兴平的自然带呈现
A.非地域性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题3】【小题4】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缓解渭河平原的水土流失B.解决汉江流域汛期洪涝问题
C.促进渭河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D.促进渭河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调水的主要调入区是________(填“华北”或“西北”)地区。东线工程主要利用________运河作为输水渠道,以节省投资。

(2)湖南省某中学小明、小强同学利用寒假沿东线考察,发现从扬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观的变化明显,这种变化反映的是________(填“纬度”或“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3)小明、小强两同学考察后,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看法。

①小明认为:利大于弊;

②小强认为:弊大于利。

你赞成哪位同学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四湖位于鲁中南沂蒙山西侧山麓堆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接合部的断裂带上,原系古泗水流经之地,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湖滨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如芦苇、苦江草、莲藕、菱角、芡实等,这些经济植物适合生长于光照充足的浅水区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滨湖地带被蚕食,大片的浅湖地被开辟为鱼塘和台田(图Ⅱ)。南四湖滨地区,盛产稻米,鱼台县素有江北“鱼米之乡”的美称,鱼台有机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粒大均匀、气味清香、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等特点,现已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图Ⅰ示意山东省南四湖及周边区域。下表为鱼台县自然环境特征。


(1)分析南四湖的形成原因。
(2)说明鱼台县发展绿色水稻种植的优越自然条件。
(3)简述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对鱼台绿色水稻种植的有利影响。
(4)当地有些农民希望在南四湖湖滨地区大力推广鱼塘一台田模式,以扩大水稻种植,有的人却极力反对,你支持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当前题号: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贝加尔湖最大深度为1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千米,淡水资源储量相当于地球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从贝加尔湖西南角铺设一条“北水南调”水管,引水仅需1000多公里到达甘肃兰州。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北水南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B.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
C.区域的人口分布不均匀D.水资源的环境污染问题
【小题2】图示信息可以看出,贝加尔湖的形成原因是
A.外力侵蚀形成B.火山喷发形成C.断层陷落形成D.地震堰塞形成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匮乏,人均462立方米,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还不如中东地区的以色列(365立方米)。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GDP约占全国的31%,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
材料二 我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

(1)南水北调三个方案中,中线工程自南向北依次经过的省、直辖市政府所在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线调水的水源是__________水库和__________水库。
(2)(双选)济南有“泉城”之称,但前几年著名的大泉却相继干涸,原因是(  )
A.地质构造破坏 B.泥沙淤积严重
C.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D.黄河断流
(3)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和华北地区供水紧张的状况,我国实施了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跨流域调水工程,以缓解城市水资源不足问题。
(4)最近,国家决定提高自来水的价格,其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治理水污染的资金 B.加快水利基本建设
C.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D.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5)从材料一中看出华北平原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跨流域调水对水源调入区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我国“水资源分布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
(2)上述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南水北调的可行性?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京津鲁豫地区各省(市)人均水资源量”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1997年前四省(市)人均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A.水资源总量减少B.人口总量增长快
C.全球气候异常、降水偏少D.经济发展快、水资源消耗大
【小题2】2000年后,北京、天津人均水资源变化幅度小的原因是
A.降水年际变化小B.农业用水总量变化小
C.生活用水总量变化小D.跨流域调水保障了供水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4年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通水一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 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左图)和水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循环示意图(右图)。

材料三:为保护汉江流域山区生态,对坡耕地采用了“石坎梯田”(下图)的整治模式。

(1)材料二图所示环节中能正确表示南水北调的是   ,(填序号),该水利工程对受水地区的社会水循环影响较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2)简述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原因。
(3)说明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4)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千米,引到兰州市以北60千米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自流灌溉工程。这项工程总长205.7千米,有隧洞77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可以基本解决秦王川地区28.3万居民的用水问题。下图为引大入秦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钢质倒虹吸管横跨两座高山,以107米的巨大落差,成为引水工程中的亚洲之最。该倒虹吸管由两条直径2.694米,长524.802米的平行钢管组成,总重量1 500吨。


(1)简析秦王川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2)说明倒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使用倒虹吸管的原因。
(3)分析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对秦王川地区发展的意义。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引大济湟”是从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引水,穿越山脉进入湟水流域的调水工程。该工程在2015年第四季度全线通水,能够有效缓解湟水干流地区的“水荒”问题。下图示意“引大济湟”工程线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湟水干流地区出现“水荒”,主要是由于
A.位于西北内陆,降水量少B.全球变暖,冰川融水补给减少
C.人口和产业集中,需水量大D.青海湖水位下降,湟水补给青海湖
【小题2】大通河成为“引大济湟”水源地,主要是因为该河
①年径流量较大 ②流域降雨丰富 ③北高南低可自流引水 ④流域水资源需求量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