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提出“泛珠三角”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②拓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营造区域经济的多赢局面,形成综合的竞争实力 ④打造全国经济中心,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①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②拓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营造区域经济的多赢局面,形成综合的竞争实力 ④打造全国经济中心,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拳
E市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西南部,地处我田北方农牧交错带西部。该市煤炭、天然气等储量居全国对列,采矿业、天然气、电力等生产部门居于重要地位。1997年以来,房地产和信息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下图示意E市1985~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1)分析E市阶段I、阶段Ⅱ主导产业的差异及其原因。
(2)说明阶段Ⅲ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E市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西南部,地处我田北方农牧交错带西部。该市煤炭、天然气等储量居全国对列,采矿业、天然气、电力等生产部门居于重要地位。1997年以来,房地产和信息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下图示意E市1985~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1)分析E市阶段I、阶段Ⅱ主导产业的差异及其原因。
(2)说明阶段Ⅲ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读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注:(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小题1】上述图文材料表明( )
【小题2】下列措施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不相符合的是( )

注:(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小题1】上述图文材料表明( )
A.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了城市社会 |
B.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
C.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D.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减轻,有利于社会稳定 |
A.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B.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
C.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 |
D.各城市大力发展地铁,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
工业专业化指数,通常用来衡量某一地区工业专业化程度及其在高一级区域中的地位,数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读2012年江苏省工业专业化指数的区域示意图,完成问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区中,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是
【小题2】有助于乙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是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区中,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是
A.甲向乙转移 | B.乙向丙转移 | C.丙向丁转移 | D.丁向乙转移 |
A.产品专注国际市场 | B.促进工业生产自动化 |
C.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 | D.营造创新的工业环境 |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 195美元,高收入为12 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 945美元为界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 277美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城镇化率较低,其原因是( )
【小题2】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

【小题1】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城镇化率较低,其原因是( )
A.农民工进城不利于城镇化 |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
C.农村剩余劳动力少 |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入城 |
A.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 |
B.矿产资源丰富 |
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点,水陆交通便利 |
D.国家政策支持 |
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20日正式批复同意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对北部湾城市群的总定位是:建设面向东盟、服务“三南”(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将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城市群框架。
材料二 下图为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框架示意图,下表为环北部湾4个中心城市竞争力得分统计。

(1)北部湾城市群总定位的依据有 ▲ 。
(2)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框架中,蓝色宜居海湾的建设应以 ▲ 建设为先,南北钦防城镇发展轴、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依托的交通方式主要有 ▲ 和 ▲ 。
(3)“一核两极”指的是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根据表1分析南宁作为核心城市存在的问题是 ▲ ,应采取的措施有 ▲ 。
(4)“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的全面合作,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请说出两者各自的区位优势 ▲ 。
材料一 2017年1月20日正式批复同意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对北部湾城市群的总定位是:建设面向东盟、服务“三南”(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将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城市群框架。
材料二 下图为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框架示意图,下表为环北部湾4个中心城市竞争力得分统计。

(1)北部湾城市群总定位的依据有 ▲ 。
(2)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框架中,蓝色宜居海湾的建设应以 ▲ 建设为先,南北钦防城镇发展轴、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依托的交通方式主要有 ▲ 和 ▲ 。
(3)“一核两极”指的是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根据表1分析南宁作为核心城市存在的问题是 ▲ ,应采取的措施有 ▲ 。
(4)“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的全面合作,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请说出两者各自的区位优势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上图为京津冀局部示意图。下左图为京津冀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右图为2012年京津冀三大产业比重图。

(1)据上图,说明图示区域的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读下图,比较京津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主要差异。
(3)保定、廊坊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简述这些地区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上图为京津冀局部示意图。下左图为京津冀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右图为2012年京津冀三大产业比重图。

(1)据上图,说明图示区域的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读下图,比较京津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主要差异。
(3)保定、廊坊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简述这些地区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

(1)上图是_________三角洲地区, 、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_________市将建成石化、钢铁、造船基地。
(2)此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1979年—1990年间,利用______优势和________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大力发展_________产业,1990年以后,该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_______优势不明显,________优势逐渐丧失,通过产业升级,_________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但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_________三角洲的挑战。
(3)该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_______类型。
甲:对外开放最早―→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丙:林、矿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4)改革开放以后,该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1)上图是_________三角洲地区, 、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_________市将建成石化、钢铁、造船基地。
(2)此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1979年—1990年间,利用______优势和________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大力发展_________产业,1990年以后,该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_______优势不明显,________优势逐渐丧失,通过产业升级,_________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但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_________三角洲的挑战。
(3)该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_______类型。
甲:对外开放最早―→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丙:林、矿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4)改革开放以后,该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读珠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珠江三角洲将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湖南、广西等地,主要是考虑迁人地有( )
【小题2】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小题1】珠江三角洲将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湖南、广西等地,主要是考虑迁人地有( )
A.先进的科技 | B.广阔的市场 | C.环境污染加剧 | D.产业布局优化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 |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