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B: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p= N/M。当p=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下表),完成下题。

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

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
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
C.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
D.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
B.工业内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
C.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
D.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
下面一些观点或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是
①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应优先加快经济数量增长
②在保护全球环境过程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③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嫁污染
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⑤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也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①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应优先加快经济数量增长
②在保护全球环境过程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③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嫁污染
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⑤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也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A.①② | B.③④ | C.④⑤ | D.②④ |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10 年和2013 年产业结构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
C.第一产业比重太低,结构不合理 |
D.该市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 |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模式是( )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
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
D.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
下图为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图。珠三角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提高农业的地位 | B.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 D.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下图曲线示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曲线表明
【小题2】当前我国进入后期发展阶段的省缓行政区是
【小题3】在中期阶段,区域

【小题1】图示曲线表明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晨 | B.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
C.工业化能够带动城市化 | 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
A.上海 | B.江西 | C.西藏 | D.福建 |
A.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 B.城市化速度加快 |
C.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D.处于平衡发展状态 |
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B.推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密集区 |
D.推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因素之一是本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