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珠江水系图”


材料二、滇黔两省的能源储藏量占我国南方地区总量的80%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滇、黔、桂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将滇、黔、桂三省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可形成我国西电东送南部主要通道。

材料三、自1991年以来,珠三角通过吸引美国、日本、欧洲等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迁入,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其中深圳的通信、东莞的IT、珠海的软件、肇庆的电子元件等都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知名品牌。

(1)珠江流域是我国内河航运发达地区之一,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从经济角度简述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形成的积极意义。
(3)珠三角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迁入会给当地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决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是(  )
A.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B.流域的自然背景
C.流域的水文特征
D.流域干支流的水量大小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
①经济发达 ②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③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④贫穷落后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田纳西河流域最适合布局的工业类型是(  )
A.动力(能源)导向型B.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D.市场导向型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小题2】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黄河流量小B.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2)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3)N河开发可借鉴M河的措施有哪些?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田纳西河及其支流进行水能梯级开发的优势条件是(  )
A.流域内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
B.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C.流域内人口稀少,便于建水电站
D.水电人才密集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某河流的水利开发设施示意图。在原有河道上修筑拦水坝,在新辟的人工河道上修建发电站和航道,该设施在河流上密集分布。在某些发达国家,这些河流上早期修建的拦水坝正在被逐渐拆除。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拦水坝对人工河道的影响是(  )
A.提高水流速度B.减轻泥沙淤积C.增加河道水量D.缩短结冰时间
【小题2】一些发达国家拆除河流上的拦水坝的主要原因有(  )
①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②水坝设施年久失修
③产业升级使耗能减少
④恢复河流原始生态
⑤水坝维护费用较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材料一 下图是山西省交通、矿产、主要城市分布概况图。

材料二 下图为煤矸石及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山西省除煤炭外,还应大力发展电力、________、机械、化工、____________等工业部门。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有哪些。
(3)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山西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4)从减少SO2排放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至少三点)。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劳动力
C.原料D.交通
【小题2】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