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 海河流域的整治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小题1】表中数据表明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能源生产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A.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 B.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
C.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 | D.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 B.以煤炭代替石油,提高能源自给率 |
C.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 D.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
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内,年均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这里地势较平坦,植被极为稀少,风力强劲,风沙危害严重,有大量未利用的荒漠化土地。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污染严重。近年来格尔木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实现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有效结合。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格尔木地区的生态改善。我国光伏产业虽然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因为消纳难、送不出而导致有的地区弃光限电,格尔木也曾经历过发展之痛。
(2)分析格尔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阐述光伏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因。
(4)请为当地出现的消纳难、送不出而导致的弃光限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称为“低作堰”。宝瓶口是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深挖滩”的主要作用是 ()
A.为了减少进入内江的泥沙 | B.为了加快内江的河流流速 |
C.可以增加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 | D.疏浚航道,便于船只航行 |
①在枯水期增加进入宝瓶口水量
②可以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③减少对过往船只阻碍,便于航行
④在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A.减轻河流对工程设施的侵蚀破坏 |
B.有利于泥沙在内江河床沉积,减少进人宝瓶口的泥沙含量 |
C.河流凹岸水位较深,有利于在内江沿岸建设码头 |
D.减少内江泥沙沉积,利用飞沙堰可以减少进人宝瓶口的泥沙 |

【小题1】1990~2013年山西省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是( )
A.1991~1996年持续增长 | B.1997~2005年呈波动下降 |
C.前期碳排放量比后期多 | D.后期增长较前期增长平稳 |
A.调整产业结构 | B.降低产值规模 |
C.变输煤为输电 | D.关停煤炭企业 |
荷兰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人口1685万,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地狭人稠,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1920年开始修建的长达30千米的须德海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大坝上建有泄水闸,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1996年荷兰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龙以关闭河道(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主要是为了
A.荷兰经济发达,修大坝发电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
B.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 |
C.大坝内部形成库区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
D.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 |
A.变大库 区封闭,水分蒸发量变大 |
B.变大 河流携带的盐分不断在库区集聚 |
C.变小 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 |
D.不变 河口区本来就是淡水 |
A.提高通航能力 | B.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
C.保护河口生态环境 | D.增加土地围垦面积 |
斯里兰卡中部是该国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但由于技术落后,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状态。由我国某集团承建的M坝工程是斯里兰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2015年3月大坝成功截流,2017年1月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该水库集灌溉、给水和发电于一体,利用其库容把雨季丰富的水资源调节到旱季使用,把中部的水源调节到北部使用。
下图示意斯里兰卡河流分布及M坝附近地区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2)分析该工程建设对当地非农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分析该工程建成后对当地种植业的积极影响。

【小题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内矿产资源贫乏 |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D.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 |
A.9~10月 | B.11~12月 |
C.1~2月 | D.4~5月 |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图1,说明19世纪后期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
C.便利的航运条件 |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
塔霍河调水工程是西班牙将塔霍河的水调往塞古拉河流域的一项调水工程。塔霍河流经西班牙腹地,经葡萄牙注入大西洋,全长约1000千米。水量丰沛,源头70%的水量都被调往塞古拉河流域。塞古拉河是西班牙东南部注入地中海的一条河流,流域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增产潜力大。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西班牙塔霍河调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程难度小,穿过一座分水岭和一些河谷 |
B.河水输入塞纳霍水库后,还要逐级提水 |
C.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塞古拉河流域的灌溉用水 |
D.彻底改变了塞古拉河流域的水热组合状况 |
A.塔霍河源头生态状况良好,不会影响塔霍河沿岸的植被 |
B.塞古拉河流域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
C.加剧了塔霍河流域的大气污染程度 |
D.塞古拉河流域的城市地面下沉程度加剧 |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
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
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