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2)B地荒漠属于 地带性现象,主要是受(气压带) 影响。
(3)C地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
。
(4)D地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5) A、B、C、D 三地荒漠化共同的自然原因是 。

(1)A地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2)B地荒漠属于 地带性现象,主要是受(气压带) 影响。
(3)C地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
。
(4)D地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5) A、B、C、D 三地荒漠化共同的自然原因是 。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千米,其中主要包括: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6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 | B.新疆、内蒙古 | C.陕西、宁夏 | D.青海、西藏 |
A.类型属风蚀荒漠化 | B.面积占9省区的一半以下 |
C.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 D.荒漠化的首要因素是气候异常 |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图中数字①②③处表示我国三个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这些地方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 B.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
C.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 |
读有关内蒙古自治区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图中Ⅲ类型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也是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读图写出:Ⅲ的土地退化以 和 为主要原因。
(2)图中II类型侵蚀严重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主要是 侵蚀作用造成的,其中长条状的高地称为 (黄土地貌)。
(3)图示地区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产业: 原因: (任答三点)。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图示区域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下图为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区土地侵蚀和矿产分布示意图。

(1)图中Ⅲ类型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也是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读图写出:Ⅲ的土地退化以 和 为主要原因。
(2)图中II类型侵蚀严重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主要是 侵蚀作用造成的,其中长条状的高地称为 (黄土地貌)。
(3)图示地区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产业: 原因: (任答三点)。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图示区域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小题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风力侵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
D.我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 B.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
C.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
A.西北、东南地区 |
B.华南、西南地区 |
C.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
D.东北、东南地区 |
下图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2】我国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等绿洲农业地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水蚀产生的 |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
D.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
A.过度放牧![]() | B.过度采矿![]() |
C.过度利用水源![]() | D.过度垦伐 |
下面的图表为某地近年来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当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土地覆被类型 | 面积(万hm2) |
沙地 | 468.7 |
草地 | 58.8 |
盐碱地 | 32.1 |
耕地 | 16.6 |
沼泽地 | 10.7 |
建设用地 | 1.4 |

A.土地荒漠化 | B.全球变暖 | C.水土流失 | D.土地次生盐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