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A.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 B.城市内涝灾害严重 |
C.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 D.城市环境质量低下 |
A.降水丰富,蒸发较弱 | B.地势低洼,水网密布 |
C.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 D.植物茂盛,涵养水源 |

【小题1】图中2000~200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
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城市环境的改善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18年5月北京市研究建设全程无红绿灯的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计划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连通公交服务不便捷的大型社区回龙观和中关村产业园,规划了两条线路(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推测北京市规划的自行车“高速路”位于( )
A.中心商务区内 | B.市区与郊区之间 |
C.行政文化区内 | D.工业区与商业区之间 |
A.满足通勤需求 | B.减少交通事故 |
C.缓解市区拥堵 | D.方便休闲观光 |
A.沿线绿化带多,穿越路网少 |
B.途经商业区,便于人们购物 |
C.造价更低,可利用已有车道 |
D.经过站点多,道路利用率较高 |
材料一 2015年“京津冀一体化”话题再度趋热,面对灰霾的天空和发展的困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关联度正式成为三地共识。
材料二 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更看重滨海地区,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下图为“天津滨海地区工业地域示意图”。

(1)“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缓解北京城市化过程中的哪些问题?
(2)试评价天津滨海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
(3)工业企业向天津滨海地区集聚,有利于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以下植被(或植物)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的是( )
①城市广场草坪 ②城郊蔬菜花卉地 ③城市功能区之间的隔离林带 ④郊区环城绿化带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①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②美化环境,减弱噪音
③致使周边地区地价上涨 ④绿化屋顶、绿化阳台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分析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者能否协调发展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上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否协调发展,国际公认的较合理水平为1.4~1.5,小于此值为滞后城市化,反之为过度城市化。下图为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分析示意图。

(1)说明2001~2005年成都出现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
(2)成都市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武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是武汉特有的城市格局,但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规模化亮点区块。2017年7月17日,武汉市政府确定长江新城项目落户湖泊环绕、开发程度低的谌家砚,包含有“长江绿谷”之称的武湖等区块。下图为长江新城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将长江新城定位为“高效高新产业集聚的创新名城”,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A.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 | B.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 |
C.政策扶持,劳动力充足 | D.地价低,设施完善 |
A.避免同质竞争,便于协作 | B.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
C.分散城市职能,降低服务范围 | D.扩大城市面积 |
住宅小区的造景设计丰富多样,有人喜欢绿植园林,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
B.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 |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D.増加生物多样性 |
A.防水材料 | B.天然沙土 | C.建筑残渣 | D.混凝土 |
城市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二板三带式”即道路被中间一条绿化带隔离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读“二板三带式”道路绿化断面图。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人行道上绿化带的作用( )
①涵养水源,减轻内涝
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③调节气候,为行人庇荫
④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用地经济,管理方便简单 |
B.车辆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 |
C.绿地较广,投资费用很大 |
D.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安全性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