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空间扩展示意图
资料二: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5.7%,按照每年0.8个百分点的增速,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右图为“1950~2050年中国、美国城市化进程图(含预计)”。
(2)比较图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差异。并说出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增长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路径(图中数据经某种标准化处理所得,数据并不是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绝对数据值)。图乙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图,图中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读图甲,简述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特点。
(2)结合图甲、图乙,判断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说明该类型的主要特点。
(3)评价1995年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措施。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A.交通条件 | B.商业布局 |
C.环境质量 | D.土地价格 |

【小题1】上海建设迪斯尼乐园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广阔的消费市场 ②海陆空交通便捷 ③强大的科研力量 ④丰富的劳动力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A.吸引外商进行工业的投资 | B.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转型 |
C.拉动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 | D.刺激中外文化的融合发展 |

【小题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 B.二环路 | C.三环路 | D.环城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⑤市中心人口减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④ |

【小题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 D.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小题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 ①处和③处 B. ①处和④处 C. ②处和③处 D. ②处和④处
区域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往往影响着这个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在地理研究中,往往采用经济联系指数作为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指数E值与诸要素的数量关系为:,其中,Pi、Pj代表i、j两城市的非农业人口,Di、Dj代表i、j两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r为两城市实际最短交通距离。

(1)区域内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最高的是天津,请参考E值与其他要素的数量关系分析其原因。
(2)京津冀都市群内经济差异明显,说出津冀两地分别对应的字母,并对比分析两地产业结构的异同点。
(3)结合图文资料对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经济联系提出建议。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近些年来,上海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局部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中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都市圈各城市服务级别大致相同 | B.苏州与无锡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
C.上海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 D.嘉兴的服务种类大大多于南通 |
①上海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②该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
③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发展迅速
④该都市圈内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材料一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


材料二 轨道交通1号线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变化

(1)阐述该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主要变化情况。
(2)请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工业用地空间变化的合理性。
(3)说明该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该城市问题的积极意义。
西(安)成(都)高铁全长658千米,设22个车站。某兴趣小组同学查阅了西成高铁沿线地形图、找出了22个车站的位置、统计了铁路上运行的90趟列车在各站点的停靠次数。下图为“西成高铁路线示意图”,下表是其中5个站点列车停靠次数统计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研究,可探究
A.地形特征对站点设置的影响 | B.城市规模对停靠次数的影响 |
C.信息通达度对站点设置影响 | D.河流分布对停靠次数的影响 |
A.农业用地比重高 | B.城市用地规模大 | C.经济较为发达 | D.一、三产业比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