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30°N纬线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甲地的地理环境不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多冻土,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物种繁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小题2】影响甲地区曲线①数值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地面状况D.海陆位置
【小题3】影响乙地区曲线②数值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季风B.地形C.洋流D.海陆位置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自然带①→②→③→④→⑤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小题2】图中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NDVI指数可指示植被覆盖率,数值越高植被覆盖率越高,数值低于0.1,则地表几乎无植被。下图示意某山地NDVI指数时空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山地位于
A.北半球低纬地区B.北半球高纬地区
C.南半球低纬地区D.南半球中纬地区
【小题2】据调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该山脉高海拔地区NDVI指数增加,其主导因素是
A.土壤水分增多B.太阳辐射增强C.蒸发量减少D.降水量增大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垫状点地梅是一种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是我国特有物种。其根长出短枝紧密地挤在一起,形成厚实而有弹性的垫子,贴伏于地面,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左下图示意垫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图中黑色圆面积代表垫状点地梅覆盖度大小),右下图示意垫状点地梅的景观图。

(1)推测垫状点地梅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2)分析垫状点地梅植物体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原因。
(3)分析垫状点地梅作为先锋植物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当前题号: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读“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城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逐月分配图”,完成下题。

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变化是
A.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B.冬季植被蒸散大,夏季植被蒸散小
C.夜间蒸散较大,白天蒸散较小D.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722-1723年火山爆发,大量熔岩阻断了河道,形成了5个相互连接的湖泊——五大连池。其周围分布着14座火山,火山海拔为300米-600米。火山和湖泊一起构成了“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地质公园。右图为五大连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五大连池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性质上为咸水湖B.成因上属堰塞湖
C.春季水位最高D.湖水深,湖岸陡
【小题2】五大连池风景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火山喷发,生物演替复杂B.垂直自然带丰富
C.纬度低,水热条件好D.人类活动干扰小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B.气候成因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C.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D.地形均以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小题2】关于甲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B.与大陆主体阻隔,为相对独立的“次大陆”
C.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D.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小题3】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B.现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C.流水堆积作用在其南部表现明显D.河流均源出中国,均属于太平洋水系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材料一 分布多度是指某地区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数,气候等自然环境对种子植物的分布多度影响很大,下图是我国种子植物在各省区的分布多度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1)概括我国种子植物分布多度的总体分布特点。
(2)说明图中种子植物分布多度最大省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3)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指出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
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
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
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
【小题2】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
D.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题3】该游客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变化,主要是(   )
A.人工改造自然的结果B.水分差异形成的结果
C.自然灾害影响的结果D.热量差异造成的结果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的主要牧区之一,每年这里的哈萨克族牧民都要赶着牛羊进行四季转场,已经成为阿勒泰特有的哈萨克民族风情。6月初牧民赶着大批成群结队的牲畜如潮水般迁徙,从冬牧场转入夏牧场,一直会持续10天左右,上百万牲畜一群接着一群,声势浩大地向着阿尔泰山深处“迁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冬夏季节转场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光照C.热量D.土壤
【小题2】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天气炎热B.寒潮风雪C.土地沙化D.野兽侵袭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