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B.具有平衡功能
C.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D.具有生产功能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是中心地市场区域图,回答下题。

【小题1】关于中心地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甲<乙<丙D.甲<丙>乙
【小题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形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但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的主要原因是
A.山麓海拔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B.相对高度大,植物种类多
C.所处纬度偏低,山体高耸陡峻D.临近河谷,水汽充足降水多
【小题2】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A.地形B.土壤C.气温D.植被
【小题3】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其依据是
A.垂直自然带谱丰富B.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C.生态保持平衡状态D.地质演化进程漫长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
A.迁移农业B.混合农业
C.乳畜业D.游牧业
【小题2】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
A.山前平原—夏季B.高山-春季
C.河谷低地-冬季D.沙漠-秋季
【小题3】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
A.垂直地带性分异B.非地带性分异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图和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度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 经过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1)说出甲地的气候类型和所属的自然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说出四地中最容易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点?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哪个地方?
(3)说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地点?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的地带性差异?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两个?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的高度受气温和降水影响。雪线是一种重要的气候标志线。读“我国新疆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米),完成下题。

近年来,该区域雪线高程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区域降水异常偏多B.全球变暖不断加剧C.区域地壳上升D.人类过度砍伐森林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题文)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动植物的主要原因有   (   )
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气候炎热干燥 ②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③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于海洋上 
④长期以来,自然条件单一,演化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某旅行社组织了“重走霞客路”大型旅行考察活动。下为考察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旅行团在黄山、衡山、泰山、华山考察中都能见到的自然带是:(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落叶阔叶林带D.山地冰雪带
【小题2】旅行社在本次考察中设计了下列主题活动,其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
A.a—c:喀斯特地貌之旅B.c—d:江南奇山异水之旅
C.d—f:南北景观之旅D.g—f:西北大漠戈壁之旅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不跨过任何大洋的前提下,下图中①-⑤两点连线,是你可以在陆地上走的最长的直线距离,①②③④⑤地,自然景观变化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热带荒漠—温带荒漠—落叶落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SOC),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西北某山地不同植被带0~1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山地区SOC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A.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B.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D.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小题2】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肥力较低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
【小题3】调查表明,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SOC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C.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D.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