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内。甲流域面积1 604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30 mm;乙流域面积502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00~750 mm;丙流域面积777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09.8 mm。下表为三流域植被分布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造成三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

【小题1】造成三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 B.流域面积 |
C.地势 | D.纬度 |
A.年日照时数较长 | B.降水强度较大 |
C.年平均气温较低 | D.洪水历时较长 |
下图为世界某岛屿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岛分水岭东侧地区比西侧地区( )
【小题2】图中甲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42mm,其主要原因是该城市( )

【小题1】该岛分水岭东侧地区比西侧地区( )
A.自然带生产量小 | B.河流水量变化小 |
C.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 D.地形坡度小 |
A.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 | B.沿岸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
C.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D.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 |
如图为世界某大洲两条重要河流水系图.读图,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发源于赤道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
B.由于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所以为季节性河流 |
C.因为流经地中海沿岸所以冬季为河流丰水期 |
D.下游地区,灌溉农业发达且流域面积小 |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某区域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材料二 “秋淋”(连续4天出现降雨,且降雨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对秋雨的习惯叫法,当地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陕西秋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多,灾情严重等特点。
材料三 下图为陕西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1)简述“旱腰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简析“秋淋”的成因,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简析图2所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某区域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材料二 “秋淋”(连续4天出现降雨,且降雨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对秋雨的习惯叫法,当地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陕西秋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多,灾情严重等特点。
材料三 下图为陕西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1)简述“旱腰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简析“秋淋”的成因,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简析图2所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L 湖位于天山中段南源,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读“1 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回 答下面小题 。

【小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小题2】艾丁湖 1 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A.围湖造田 | B.绿洲萎缩 |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 D.气候变干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岱海(如图)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400 mm和1 200 mm,有22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3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1)说出图示区域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
岱海(如图)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400 mm和1 200 mm,有22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3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1)说出图示区域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从②到①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
(2)③处的地貌类型是 ,其成因是 ,其形成所反映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附近是否可以建水库? (填“是或否”),原因是 。

(1)该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从②到①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
(2)③处的地貌类型是 ,其成因是 ,其形成所反映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附近是否可以建水库? (填“是或否”),原因是 。
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 )
【小题2】若图10所示区域都位于我国境内,则图中( )

【小题1】图中( )
A.①处冰川融化,导致图中湖泊水位升高 |
B.②处流量稳定,落差较大,水能较丰富 |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
A.冰川位于青海和新疆 |
B.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
C.河流中下游人口稠密 |
D.下游平原区工业发达 |
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如图),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读博斯腾湖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指出影响图示两景区“推冰”奇观的主要风向。
(3)分析博斯腾湖近年来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1)推测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指出影响图示两景区“推冰”奇观的主要风向。
(3)分析博斯腾湖近年来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