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学
- 电磁学
- + 静电场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电场力的性质
- 电场能的性质
- 静电现象
- 电容器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稳恒电流
- 磁场
- 电磁感应
- 交变电流
- 传感器
- 热学
- 光学
- 近代物理
- 其他
- 初中衔接知识点
- 竞赛
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容器所带的电荷越多,电容就越大 |
B.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越高,电容就越大 |
C.电容器所带电荷增加一倍,电容就增加一倍 |
D.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
图示为电子显示仪器(如示波器)的核心部件的示意图。左边部分为加速装置,阴极产生的热电子由静止开始经过U1的加速电压加速后,从左端中心进入极板长l1、间距d、电压为U2的偏转电场区域(极板正对面之间区域为匀强电场,忽略边缘效应),距偏转电场区域右端l2 的位置是荧光屏,电子打在荧光屏上能够显示出光斑。当U2=0时光斑正好在屏的中心。设荧光屏足够大。若U2为稳定电压,试推导光斑在荧光屏上相对中心的偏移量Y的表达式。

如图所示,在竖直直角坐标系
内,
轴下方区域I存在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
轴上方区域Ⅱ存在方向沿
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已知图中点D的坐标为(
),虚线
轴。两固定平行绝缘挡板AB、DC间距为3L,OC在
轴上,AB、OC板平面垂直纸面,点B在y轴上。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D点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通过
轴后不与AB碰撞,恰好到达B点,已知AB=14L,OC=13L。

(1)求区域Ⅱ的场强大小
以及粒子从D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
;
(2)改变该粒子的初位置,粒子从GD上某点M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通过
轴后第一次与AB相碰前瞬间动能恰好最大。
①求此最大动能
以及M点与
轴间的距离
;
②若粒子与AB、OC碰撞前后均无动能损失(碰后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求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与O点的距离y2。









(1)求区域Ⅱ的场强大小


(2)改变该粒子的初位置,粒子从GD上某点M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通过

①求此最大动能



②若粒子与AB、OC碰撞前后均无动能损失(碰后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求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与O点的距离y2。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荷量为q的尘粒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在平行板电容器P、Q两板正中间的A点进入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恰好垂直于Q板打在B点,且AC=BC,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板电势高于Q板的电势 |
B.尘粒打在B点时速度是2v0 |
C.尘粒打在B点时速度是v0 |
D.P、Q两板间的电势差是![]() |
如图所示,匀强电场竖直向上,一带负电的小球从地面上方
点斜向上抛出,刚好速度水平向左击中
点,不计空气阻力,若抛射点
向右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到
,仍使抛出的小球能够以速度方向水平向左击中
点,则可行的是( )







A.减小抛射角![]() ![]() |
B.减小抛射角![]() ![]() |
C.增大抛射角![]() ![]() |
D.增大抛射角![]() ![]() |
如图,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
B.电势能逐渐增加 |
C.动能逐渐增加 |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A、B两物体质量均为m,其中A带正电,带电量为+q,B不带电,通过劲度系数为k的绝缘轻质弹簧相连放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开始时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施加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若不计空气阻力,不考虑A物体电量的变化,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刚施加电场的瞬间,A的加速度大小为2g |
B.从施加电场开始到B刚要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物体速度大小一直增大 |
C.从施加电场开始到B刚要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物体的机械能增加量始终等于A物体电势能的减少量 |
D.B刚要离开地面时,A的速度大小为![]() |
静电场方向平行于x轴,其电势随x轴分布的
图像如图所示,
和
均为已知量,某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电子,电子沿x轴往返运动。已知电子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e,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动能为
,则( )






A.电场强度大小为![]() |
B.在往返过程中电子速度最大时的电势能为![]() |
C.释放电子处与原点的距离为![]() |
D.电子从释放点返回需要的时间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