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学
- 电磁学
- + 静电场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电场力的性质
- 电场能的性质
- 静电现象
- 电容器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稳恒电流
- 磁场
- 电磁感应
- 交变电流
- 传感器
- 热学
- 光学
- 近代物理
- 其他
- 初中衔接知识点
- 竞赛
如图所示,一个绝缘且内避光滑的环形细圆管,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内径大得多),在圆管的最低点有一个直径略小于细管内径的带正电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的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重力加速度为g.空间存在一磁感应强度大小未知(不为零),方向垂直于环形细圆管所在平面且向里的匀强磁场.某时刻,给小球一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v0=
的初速度,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无论磁感应强度大小如何,获得初速度后的瞬间,小球在最低点一定受到管壁的弹力作用 |
B.无论磁感应强度大小如何,小球一定能到达环形细管的最高点,且小球在最高点一定受到管壁的弹力作用 |
C.无论磁感应强度大小如何,小球一定能到达环形细管的最高点,且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都相同 |
D.小球在从环形细圆管的最低点运动到所能到达的最高点的过程中,水平方向分速度的大小一直减小 |
如图所示,高速运动的α粒子被位于O点的重原子核散射,实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轨迹,M、N和Q为轨迹上的三点,N点离核最近,Q点比M点离核更远,则


A.α粒子在M点的速率比在Q点的大 |
B.三点中,α粒子在N点的电势能最大 |
C.在重核产生的电场中,M点的电势比Q点的低 |
D.α粒子从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对它做的总功为负功 |
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
粒子的运动轨迹.在
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
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
图是电子射线管的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填选项代号).


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 |
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
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 |
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
某电容式话筒的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E为电源,R为电阻,薄片P和Q为两金属基板,对着话筒说话时,P振动而Q可视为不动,在P、Q间距增大过程中,


A.P、Q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
B.P上电荷量保持不变 |
C.M点的电势比N点的低 |
D.M点的电势比N点的高 |
如图所示,图1是某同学设计的电容式速度传感器原理图,其中上板为固定极板,下板为待测物体,在两极板间电压恒定的条件下,极板上所带电量Q将随待测物体的上下运动而变化,若Q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Q=
(a、b为大于零的常数),其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图3、图4中反映极板间场强大小E和物体速率v随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
| ![]() |
A.①和③ | B.①和④ | C.②和③ | D.②和④ |
下列现象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冬天脱下毛衣时会产生电火花 |
B.野外探险时用指南针指示方向 |
C.与头发摩擦后的圆珠笔能吸引小纸屑 |
D.电工在超高压带电作业时,要穿包含金属丝制成的电工服 |
用下列器材测量电容器的电容:一块多用电表,一台直流稳压电源,一个待测电容器(额定电压16 V),定值电阻R1(阻值未知),定值电阻R2=150 Ω.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单刀双掷开关S,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如下: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电阻R1的测量值为_____ Ω;
(2)第1次实验中,电阻R1两端的最大电压U=____ V.利用计算机软件测得i-t曲线和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为42.3mA·s,已知电容器放电时其内阻可以忽略不计,则电容器的电容为C=____ F;
(3)第2次实验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应该是图(丁)中的虚线___ (选填“b”“c”或“d”),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过程如下: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电阻R1的测量值为
(2)第1次实验中,电阻R1两端的最大电压U=
(3)第2次实验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应该是图(丁)中的虚线
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小孔正上方
处的P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
,则从P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A.打到下极板上 | B.在下极板处返回 |
C.在距上极板![]() | D.在距上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