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学
- 人造卫星的轨道特点
- 不同轨道上的卫星角速度和周期的变化
- 卫星的发射与变轨问题
- 行星引力对于飞行器的加速效应
- + 不同轨道交点处的加速度、速度、向心力比较
- 电磁学
- 热学
- 光学
- 近代物理
- 其他
- 初中衔接知识点
- 竞赛
嫦娥四号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后,于2018年12月12日到达且月球附近进入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圆形轨道Ⅰ,如图所示:并于2018年12月30日实施变轨,进入椭圆形轨道Ⅱ。探测器在近月点Q点附近制动、减速,然后沿抛物线下降到距月面100米高处悬停,然后再缓慢竖直下降到距月面仅为数米高处,关闭发动机,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到月球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论在轨道还是轨道无动力运行,嫦娥四号探测器在P点的速度都相同 |
B.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轨道I无动力运行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
C.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轨道II无动力运行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能 |
D.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轨道II无动力运行从P点飞到Q点的过程中引力做正功 |
如图所示,地球卫星a、b分别在椭圆轨道、圆形轨道上运行,椭圆轨道在远地点A处与圆形轨道相切,则( )


A.卫星a的运行周期比卫星b的运行周期短 |
B.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点处时,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
C.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点处时,a的加速度小于b的加速度 |
D.卫星a在A点处通过减速可以到圆轨道上运行 |
嫦娥四号从环月圆轨道I通过近月制动进入椭圆着陆轨道II,为下一步月面软着陆做准备,如图所示,B为近月点,A为远月点.则嫦娥四号( )


A.在轨道II上A点的加速度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 |
B.沿轨道I运动的周期小于沿轨道II运动的周期 |
C.从轨道I变轨到轨道II,机械能增大 |
D.在轨道II经过A点时的动能小于在轨道II经过B点时的动能 |
假设将来一艘飞船从火星返回地球时,经历如图所示的变轨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 |
B.飞船在轨道I上运动时,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轨道Ⅱ上运动时在P点的速度 |
C.飞船在轨道Ⅰ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 |
D.若轨道I贴近火星表面,测出飞船在轨道I上运动的周期,就可以推知火星的密度 |
图为“嫦娥一号”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其中B、C分别为两个轨道的远地点。关于上述变轨过程及“嫦娥一号”在两个轨道上运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 |
B.“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速度大 |
C.“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速度大 |
D.“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加速度小 |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并不是直接把卫星送到同步轨道上,而是分为几个过程。如图所示,首先把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在A点经过短时间点火使其在轨道2上沿椭圆轨道运行,最后在远地点的B点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A点,轨道2、3相切于B点。卫星在轨道1和轨道3上的运动都可以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不计卫星在运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关于该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步轨道3所在的平面不可能经过南北两极 |
B.在轨道3上具有的机械能大于它在轨道1上具有的机械能 |
C.卫星在B点从轨道2进入轨道3时需要点火使卫星减速 |
D.在轨道1上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A点的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