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罄竭心力  罄:尽
B.致之幕府  致:招,安置
C.卒用玄龄之策 卒:士卒
D.赏当其劳  劳:功劳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君幸于赵王
B.各尽其死力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小题3】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
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
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3)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30 04: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携带的物品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⑤
【小题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