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B.使不辱于诸侯 |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B.大王来何操?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下列加点虚词理解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夫晋,何厌之有 |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泣孤舟之嫠妇 ②耳得之而为声 |
B.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①倚歌而和之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是故事修而谤兴 |
B.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以五百岁为春 |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风之积也不厚 |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举其一,不计其十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
B.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
C.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
D.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
B.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
C.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
D.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示官职变动的时候,“擢”“拔”“迁”表示升官,“谪”“贬”“左除”“左迁”表示降官。 |
B.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即是此意。 |
C.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
D.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