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示官职变动的时候,“擢”“拔”“迁”表示升官,“谪”“贬”“左除”“左迁”表示降官。
B.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即是此意。
C.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D.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06 06: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当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所以“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品级。
B.三径就荒中的“三径”引用典故,指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C.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别地面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星分翼轸”就是说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的区域。《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中的“参”“历”也是天上的星宿。
D.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其作用与柳永《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中的“高牙”相似。
同类题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等,“迁”“谪”都指贬官。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所学课文《项羽之死》和《鸿门宴》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的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
D.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中文体,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同类题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同类题4
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同类题5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太牢”。
B.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C.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D.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科举制度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