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则刘病日笃 儿之成,则可待乎 |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谨拜表以闻 |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室西连于中闺 |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子。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换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丕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蓝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
(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
B.间里未尝让 让:责备 |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
D.援笔而众奇 奇:认为……奇特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B.勉以行操为基 以象鸢形 |
C.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⑥ | B.①②⑤ | C.③④⑤ | D.③④⑥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
D.《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小题7】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 |
B.郁乎苍苍 生乎吾前 |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
D.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①獖[fén]:阉割。②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③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匡天下 匡:扶正 |
B.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 |
C.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 |
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
A.为五伯长 何为其然也 |
B.刚则犯民以暴 余始循以入 |
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纵一苇之所如 |
D.卒见弑于其臣 其贤不及孔子 |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
A.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B.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C.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D.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今者有小人之言 |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救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例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帝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 知,主持,执掌 |
B.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手执 |
C.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仆:倒 |
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瞬,一瞬间 |
例: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A.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 |
B.纵八九寸,横半之 |
C.虎扑至,侧首让之 |
D.视之,自颔下至尾阔,皆触斧裂矣 |
A.文章开头用“伤猎户数人,不能捕”说明虎患堪忧,为下文唐打猎的出场作铺垫。 |
B.引用戴东原的叙述,是为了交待唐打猎家族的由来,使叙事完整。 |
C.虽然唐氏家族派来的老翁信心十足,大家不要害怕,中涵还是感到非常不满。 |
D.作者最后引用《庄子》的话,为了说明老翁打虎技艺高超,是因为长期的苦练。 |
(1)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C.天下可运于掌 皆以美于徐公 |
D.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