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
B.宜师古圣贤人 师:以……为师 |
C.虽不为当时所怪 怪:奇怪 |
D.忝同道而先进者 忝:有愧于 |
A.来者则接之 今后进之为文 |
B.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则共观而言之 |
C.为文宜何师 以古圣贤人为法者 |
D.然其所珍爱者 然其存于今者 |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小题5】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
A.而 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
B.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
C.以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 |
D.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得兄事之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游目骋怀 |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纵一苇之所如 |
D.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曾经 |
B.字而幼孩 不译 |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表修饰 |
D.舍瑟而作 表转折 |
A.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②移其粟于河内 |
B.①今君乃亡赵燕 ②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C.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D.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于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①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出公辄四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于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②,免子三死。”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③,舆猳④从之。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栾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⑤食炙,奉出公辄奔鲁。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注]①衰绖:指丧服。②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后用以指做官。③介:铠甲。④猳,古代祭祀用的牡豕。⑤行爵:即行觞,饮酒。【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 死亡 |
B.虽杀之,必或继之 或许 |
C.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 考虑 |
D.孔悝竟立太子蒯聩 竟然 |
A.子路乃得入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B.由也其死矣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C.我将立若为后 吾为若德 |
D.食焉不辟其难 盘盘焉,囷囷焉 |
A.如宝装屏风 | B.项王军壁垓下 |
C.栗深林兮惊层巅 |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A.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
B.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
C.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
D.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
A.本纪 | B.世家 | C.列传 | D.表 |
(1)仁(2)义(3)礼(4)智(5)信
A.(1)(2) | B.(2)(3) | C.(3)(4) | D.(4)(5) |
A.庄公蒯聩、出公辄本是父子,竟发生君位的争夺,一个出国,一个入国。《论语》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生在卫庄公和卫出公身上的事是“父不父,子不子”的典型体现。 |
B.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文”是他谥号。孔文子死后,孔悝的母亲和孔氏的童仆浑良夫、家臣栾甯帮助蒯聩挟持其子孔悝,浑良夫帮助蒯聩挟持孔悝结盟,栾甯则挟持了出公。 |
C.仲由,字子路;高柴,字子羔。在卫国政变时,二人都在卫国为官,但二人对待孔悝被挟持事件的态度不同。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二人在政变后的结果做出了正确的预测。 |
D.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选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这一特点。 |
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
A.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于) |
B.戎马关山北(战争) 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
C.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 |
D.须行即骑访名山(需要) 族秦者,秦也(灭族) |
A.①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②声非加疾(劲疾)也 ③而绝(横渡)江河 |
B.①今之众人(一般人) ②君子博学(学问渊博) ③郯子之徒(这类人) |
C.①纵一苇之所如(小船) ②舳舻千里(战船) ③泰山之阳(北面) |
D.①磴几不可登(几乎)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③则耻师焉(连词,表承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