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溺:沉溺 |
B.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品 皇皇:匆匆忙忙的样子 |
C.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 游:游览 |
D.此其病也 病:缺陷 |
A.学者有所溺焉尔 方勉焉以模言语 |
B.盖文之为言 圣人之义虽不可及 |
C.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 文不难而自至也 |
D.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 是以言之不敢隐 |
A.盖义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因为文章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喜悦,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
B.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却要勉强写作的文人。 |
C.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会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
D.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章都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认为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
B.欧阳修注重实践以求道,反对弃百事不关心,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C.欧阳修在书信中批评了当世学者过于追求文辞的现象。 |
D.欧阳修认为祖择之的文章言高趣远,议论精深,因此大加赞赏。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①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②馔:吃喝。请概括这两则内容中“孝”的内涵。春节来临,你认为践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得谒之 谒:请。 |
B.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虑。 |
D.臣左手把其袖, 把:把握,抓住。 |
A.太子丹恐惧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夜缒而出,见秦伯 |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A.皆为戮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无礼于晋 |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D.而右手揕其胸 吾其还也 |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夫晋,何厌之有?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A.以征典书檄 典:掌管。 | B.王器其直,无恨意 器:器重。 |
C.诏征平治 征:征伐。 | D.以从其尚 尚:崇尚,此处指意愿。 |
A.沛公不胜杯杓 胜:承受 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丢下 |
B.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 |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想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A.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佑:辅佐,帮助 |
B.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剸:专,专门 |
C.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械:枷锁、镣铐 |
D.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 徒:白白地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 | B.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