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____________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___
③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 ④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____________
⑤项王曰:“沛公安在?” ____________
(2)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 ____________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
③克己复礼 ____________
(3)信
①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____________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 ④今行而毋信 ____________
⑤屈而不信 ____________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 ____________
(1)距关,毋内诸侯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良出,要项伯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
①不如因善遇之 ____________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____________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____________
(7)且
①臣死且不避 ____________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
(8)如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 ____________ ②沛公起如厕固不如也 ____________
③固不如也 ____________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____________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____________ 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____________
(9)以
①具告以事 ____________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____________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____________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____________ ⑥无以,则王乎 ____________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㶚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候,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于是王翦日:“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前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怚: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 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B.翦因举兵追之 不如因善遇之 |
C.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A.文中“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府自己的谦称。同样属于古代皇帝自称的还有“朕”,这是古代皇帝一直使用的专用词。 |
B.文中的“归老”,意思是辞官养老,与之类似的词语还有“告老”、“乞骸骨”、“致仕”等。 |
C.《史记》共分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
D.文中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于我国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我国其他的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于支兼用法。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
C.出征前,王翦向秦王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既受普地安置子孙,让自己无后顾之忧,也表明了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 |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兵日进而西,将军量病,独忍弃寡人乎!
A.始速祸焉 速:加速 |
B.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 |
C.庖丁解牛 解:剖开,分割 |
D.冀其成立 翼:希望 |
(一)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①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悉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②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诵其言 徒:只,仅仅 |
B.强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 |
C.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
余 何 人 也 敢 谓 有 目 亦 从 众 耳 既 从 众 而 圣 之 亦 从 众 而 事 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5】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______________ ②沛公欲王关中 ______________
③籍吏民 ______________ ④范增数目项王 ______________
⑤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______ ⑥道芷阳间行 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______________ ②吾得兄事之 ______________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______________ ④头发上指 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______________
(4)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______________
(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______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______________
③拔剑撞而破之 ______________
(1)意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____________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____________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____________ ④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____
⑤已而楚亡璧,门下意张仪 ____________
(2)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____________
③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____________
(3)坐
①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 ②沛公北向坐 ____________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 ④孝文帝五年坐不敬 ____________
(4)为
①使子婴为相 ____________ ②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 ____________
⑤何辞为 ____________
(5)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____ ②沛公不胜杯杓 ____________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____________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____________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4)约为婚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详细地说。
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