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临时充任。(《苏武传》)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荆轲刺秦王》) |
B.宁许以负秦曲:使…… 担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廉颇蔺相如列传》) |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面对。(《鸿门宴》)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苏武传》) |
D.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东海郡开国公徐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举进士,初辟巡官于江西,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刺史嗣曹王举江西兵讨李希烈,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余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与粟有差。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应募者数千人,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其始来也,韶之人户仅七千,凡六年,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
贞元十七年,诘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黄氏、周氏、韦氏、依氏皆群盗也,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而逐诸海,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刺史,一为经略使一为节度观察使,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享年七十。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寄籍京兆府 寄籍:落户 | B.不假牛犁者 不假:不租借 |
C.盘亘十数州 盘亘:盘踞 | D.周、韦氏之不附之也 不附:不纳贡 |
A.初辟巡官于江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不愿以小事市名 木欣欣以向荣 |
C.而逐诸海,群盗皆服 拔剑撞而破之 |
D.凡三佐藩屏之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A.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
B.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
C.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
D.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
①任职有成,曹王荐之 ②县令、丞、尉杂处民屋 ③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
④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 ⑤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 ⑥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A.文章用“行状”这种文体,记述了徐申的籍贯年纪、官职变化情况以及主要事迹。 |
B.文章重点记叙徐申任韶州刺史时的政绩,以突出他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
C.鉴于徐申治理蛮夷有功,边地不再有强盗为害,皇帝封他为东海郡开国公以嘉奖。 |
D.徐申办事颇有成效,治理地方有方,又有军事才能,文章充满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
(1)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
(2)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
(3)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
(1)一觞一咏 觞:________________
(2)群贤毕至 贤:________________
(3)齐彭殇为妄作 齐:______________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________________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_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________________
(3)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情: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骋:_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 娱:________________
(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________________
(7)或因寄所托,放浪形能之外 所托:________________
(8)感慨系之矣 系:________________
(9)况修短随化 化:________________
(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_______________
(1)引以为流觞曲水 以为:________________
(2)列坐其次 其次:________________
(3)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________________
(4)或取诸怀抱 怀抱:________________
(5)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俯仰: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________________
(1)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功施到今
(3)垂明月之珠
(4)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6)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8)藉寇兵而赍盗粮
④卒不忍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尽吾意为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自试表
曹植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三方未克为念!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节选自《曹植集校注》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命之臣也 毕命:竭力效命 |
B.九州晏如 晏:安宁、安定 |
C.窃自惟度 度:忖度 |
D.道家之明忌也 忌:嫉妒 |
A.臣闻士之生世 且为之奈何 |
B.出则事君 金就砺则利 |
C.事君贵于兴国 不求闻达于诸侯 |
D.皆以功勤济国 臣以险衅 |
A.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
B.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
C.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
D.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
A.尸禄,指空食俸禄而不尽职。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
B.玄冕,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这里专指天子、圣上。 |
C.填沟壑,古代对死的委婉的说法。人死而尸首填塞山沟,故称填沟壑。 |
D.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创始人是庄子。 |
A.曹植认为,成功的君王会根据品德来授予官职尽心忠君的臣子会估计自己的能力来接受爵位。 |
B.文章以古代接受爵禄的多是一些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利惠人民的人为例,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 |
C.曹植身处外地,睡觉不好,吃饭不香,因为东吴、蜀汉两国还没被攻克,这两国士卒仍在积极备战。 |
D.曹植以尘雾、萤火、蜡烛来自喻,期待能发挥自身的能量,虽遭讥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实质的任用。 |
(1)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2)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
(3)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A.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舍弃 《进学解》 |
B.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相:帮助 《游褒禅山记》 |
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近来 《祭十二郎文》 |
D.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约定 《柳子厚墓志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