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释义
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如田今日当一切不事②必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人④不念居思危⑤以膏泽斯民⑥则思心以纳下⑦恭而不心服,⑧兹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其它重点实虚词
①略:故略上报 副词,____________   ②游: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动词,____________
③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词,____________ ④辟:辟邪说,难壬人  动词,____________
⑤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副词,____________ ⑥知:则非某之所敢知  动词,____________
⑦冀:冀君实或见恕也 动词,____________ ⑧胥:胥怨者民也 副词,____________
⑨抗: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动词,____________ 
⑩致:以致天下怨谤也 动词,____________ ⑪特: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副词,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通假释义
①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卤莽 “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其它重点词语
①浚:必浚其泉源    动词,_________ ②明哲:而况于明哲乎 名词,_________
③休:永保无疆之休  名词,_________ ④董:虽董之以严刑 动词,_________
⑤忽:其可忽乎 动词,_________ ⑥牧:则思谦冲而自牧 动词,_________
⑦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_________ ⑧简:简能而任之   动词,_________
⑨垂拱:鸣琴垂拱    动词,_________ ⑩司:代下司职     动词,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一词多义
①克
能克终者盖寡 动词,_________;既克,公问其故 动词,_________;克己奉公  动词,_________
②诚
必竭诚以待下 名词,_________;诚能见可欲 连词,_________;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副词,_________
③信
信者效其忠 形容词,_________;愿陛下亲之信之 动词,_________;信手拈来 副词,_________
④其
必固其根本 代词,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 代词,_________;知其不可 代词,_________
⑤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连词,_________;戒奢以俭 连词,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 连词,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词,_________;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_________
⑥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助词,_________;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助词,_________;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 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想法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C.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
D.若入前为寿    若:你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D.请以剑舞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李桢①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李桢:字维卿,号克庵,明朝人。②刘:杀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 摈:放弃。
B.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C.犹且俯首听命,过不遑 谢:道歉。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B.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独存,虽王可也/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穷山之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3)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小题4】试围绕六国破灭的原因,简要概括李桢的观点与苏洵的观点有何不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古今异义
①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报告。
②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多次重复。
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气势猛。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⑤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很小或很少。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