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各项中,不完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秦伯说,与郑人盟 |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距关,毋内诸侯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
C.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
D.崖限当道者 限:限制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赍:赠送 |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努力,勉励 |
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刚刚 |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判处 |
B.引壶觞以自酌 举起 虞常果引张胜 招供,牵攀 |
C.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使眼色 目吴会于云间 遥看 |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贫穷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困窘,失意 |
重点词语理解
①并: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动词,__________
②施:功施到今 动词,__________
③垂:垂明月之珠 动词,__________
④向使: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连词,__________
⑤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动词,__________
⑥让: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动词,__________
⑦择:河海不择细流 动词,__________
⑧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动词,__________
⑨赍: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__________
①并: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动词,
②施:功施到今 动词,
③垂:垂明月之珠 动词,
④向使: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连词,
⑤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动词,
⑥让: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动词,
⑦择:河海不择细流 动词,
⑧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动词,
⑨赍: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蚕食诸侯 ②汝幸而偶我 ③外树怨于诸侯 ④故能明其德 ⑤遂散六国之从 ⑥逐华阳,强公室 ⑦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①蚕食诸侯 ②汝幸而偶我 ③外树怨于诸侯 ④故能明其德 ⑤遂散六国之从 ⑥逐华阳,强公室 ⑦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A.①③⑧ | B.②④⑦ | C.③⑥⑦ | D.④⑤⑧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陵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含,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陁(tuó)山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 迁:搬迁 |
B.然将适西山 适:到 |
C.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
D.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迁于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愤怒感伤的情绪。 |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通假释义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_______”
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_______”
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