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yue)乎?绎③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
材料2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子罕》
注释:①法语之言:法,法则;语,告诫,意为以法告诫,正言相劝。②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③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1)材料1和材料2在阐述对待自己错误的问题上,观点有何异同?(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过错。(6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孟子所阐述的“事亲”和“守身”的内涵及其关系。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存:指放失本心,丧失善心。
(1)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2分)
(2)为什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好学”的表现?请简析。(4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2)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
上面两则材料中孔子、孟子因何而乐?请就其中—则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②诚信,遵守信用。③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分别有什么看法? (4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一)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二)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_______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是不能超越的_______。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得_______。(3分)
(2)《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1分)
(3)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3分)
(4)以上选文表现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2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默写(6分,每空一分,选择其中的3小题作答,)
(1)孔子和孟子持两种不同的处世的方式,孔子认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则主张“,”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别人的怨恨:“, 
(3)子夏认为应该怎样“事父母”“”怎样“事君”“
(4)子夏政时,孔子告诫他“无欲速,无见小利”,为什么呢?“
(5)孟子认为以民之乐为乐,以民之忧为忧的人,在“, ”时必定能够称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小题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  (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分)
【小题2】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4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4)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1)假: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赡:充足。
(4)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政治方针,讲究以德服人。
B.“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辩证地认为“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
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
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
【小题2】(小题2)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结合上面选段和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