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概括子夏与孟子的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对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概括子夏与孟子的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对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小题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被后人称为“ ”。(2分)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小题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被后人称为“ ”。(2分)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小题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小题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小题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小题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小题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孔子家语》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6分)
《孔子家语》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①,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罪:犯罪。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小题1】请结合文中思想内容,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7分)
【小题2】民富国强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谈谈你关于如何变“民贫”为“民富”的策略。(5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①,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罪:犯罪。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小题1】请结合文中思想内容,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7分)
【小题2】民富国强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谈谈你关于如何变“民贫”为“民富”的策略。(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小题1】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小题2】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小题1】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小题2】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