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 |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A.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
B.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
C.垂髫:借指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总角: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士之死曰不录,庶人之死曰死。 |
(1)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那么陆游的字是什么?
(2)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那一句?
(3)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有位诗人以“义山”为字与其名呼应,那么这位诗人名是什么?
A.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B.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C.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D.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指鼓起翅膀 |
B.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南方 |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匹配 |
D.若夫乘天地之正 乘:趁着 |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小题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 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 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选自《周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 |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 |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 |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称,这里相对于“提剑汗马”的武士行为,指博学的人。 |
B.刺史,本指皇帝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逐渐发展为一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
C.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于这类方法。 |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加以褒扬的称号。 |
A.宇文贵少有大志。小时候跟老师读书时就认为男儿应当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为他以后弃文从戎在沙场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
B.宇文贵作战勇敢。他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被围,常用绳子拴住自己从城上坠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 |
C.宇文贵善于捕捉战机。颍川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力排众议、入城据守, 凭着骁勇善战,最终以少胜多。 |
D.宇文贵治乱功绩突出。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时,他指挥部下平定叛乱,又招募侠义勇士督责搜捕劫犯盗贼,蜀地因此平静。 |
A.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B.①奚以知其然也 ②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C.①以五百岁为春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D.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C.《齐谐》者,志怪者也。 |
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