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C.梭罗,英国作家,1845年春天,他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另外,他的作品还有《郊游》《红色的盾牌》《缅因森林》。 |
D.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
农 家
【德国】赫·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总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③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④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 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飘洋过海,去取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这可不是一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选自《林中水滴》)
【小题1】作者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土地时,为什么感到自己仿佛“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
【小题2】⑴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
⑵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
【小题3】蜜蜂的歌有什么思想内涵?为什么说“它的歌是我的世界”?
【小题4】作者笔下的“农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异同?谈谈你的看法。
农舍
(德)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对本文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定格在游牧民与农民身上,使抽象的理念得到具象的表达。 |
B.在文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愿望,即本文主旨。 |
C.“农舍”象征着温馨的故土家园,象征着固守某一形式的定生活,十分形象。 |
D.这篇散文用诗化的语言,将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巧用对照的手法则是它的又一特色。 |
【小题3】“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概括。
(一)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小题1】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表达特色。
(二)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迷恋于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节选自雅-伊瓦什凯维奇《获得教养的途径》)
【小题2】这段文字论述了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A.《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
B.韩愈,字退之,后人称其为“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
C.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 |
D.《我的四季》的作者张洁,中国现代作家,因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获第2届和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首位两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A.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同享快乐。 |
B.《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柳宗元以《永州八记》等典范的古文指导这场运动,韩愈还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
D.荀子,名况,春秋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
A.《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他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都参与了古文运动。 |
B.食指,原名郭路生,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等。郁达夫是我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 |
C.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现代作家韩少功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
D.《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肖邦故园》作者是波兰作家呀雅·伊瓦什凯维奇。 |
A.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 |
B.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其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 |
A.赫尔曼·黑塞,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玻璃球游戏》、《荒原狼》等。 |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其门人著有《荀子》。 |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师说》一文中提到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
D.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宋代广为流行并达到高峰。词,又称“曲”“杂曲”“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