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舍

(德)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对本文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定格在游牧民与农民身上,使抽象的理念得到具象的表达。
B.在文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愿望,即本文主旨。
C.“农舍”象征着温馨的故土家园,象征着固守某一形式的定生活,十分形象。
D.这篇散文用诗化的语言,将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巧用对照的手法则是它的又一特色。
【小题2】请分别说出“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2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件绿绸衬衣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1)我完全按照人家告诉我的那样行事,没有敲门就推门走进屋去。可是,当我突然见到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吃了一惊。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非常健康,健康,安详、自信。

(2)她的眼睛的神色是冷漠的。她站在桌子旁摘菜,身边放着一个还有吃剩的蛋糕的盘子,一只大胖猫正在蛋糕上闻来闻去。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浑浊,还有一股油腥味。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貓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苦涩味,噎得我很难受。

(3)“什么事?”她问,眼睛抬也不抬。

(4)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手提包拉锁,这时脑袋碰到了低矮的门框,最后取出了我的东西:一件衬衣。

(5)“一件衬衣,”我沙哑地说,“我想,……也许……一件衬衣。”

(6)我丈去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地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心想这事已十拿九稳了,她连手也不擦一擦,就抓起衬衣,提溜着衬衣的肩部,翻来覆去观察每一道接缝,然后含糊不清地嘟哝了一声。

(7)我不耐烦地内心不安地看着她又去继续把洋白莱弄干净,走到灶旁掀起一口咝咝作响的锅的盖子。一股香喷喷的热油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此时那只猫已在蛋糕上嗅了老半天,显然觉得它还不够新鲜好吃,便懒洋洋地一跳,以优美的姿态跳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一溜烟地从我身边窜出门去。

(8)油在沸腾,我相信听到了猪油块在盖着盖儿的锅里劈劈啪啪的蹦跳声,因为这时一段遥远往事的回忆告诉我,那是猪油,这个锅里正在炼猪油。女人继续在削洋白莱。有个地方,一头母牛在哞哞低叫,一辆手推车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而我一直还站在门口,我的衬衣在肮脏的椅子靠背上晃悠,我那心爱的柔软的绿绸衬衣,对它的柔软我曾向往了七年之久……

(9)我觉得我犹如站在烧得通红的炉箅上,而沉默使我憋得透不过气,难受的要命。蛋糕上此时已满是黑压压一片懶洋洋的苍蝇,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把我的喉咙噎住了。我开始冒汗。

(10)我终于犹豫不决地伸手去拿衬衣。“您,”我说,声音比方才更嘶哑了,“您,……不想要?”

(11)“您要换什么?”她连眼睛也不抬地冷冷地问。她那灵巧的手指已把洋白菜摘干净,把菜叶收进一个漏勺,用水冲洗,然后又掀起那个正在炼油的锅的盖子,把菜叶倒了进去。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咝咝声使我又想起往事,好像已过去一千年的往事,而我才只有二十八岁……

(12)“喂,您要换什么?”现在她更加不耐烦地问。

(13)可我不是商人,不,虽然我光顾过从格里内角(法国北海岸一个地方)到克拉斯诺达尔(苏联北高加索一城市)的所有黑市。

(14)我张口结舌:“猪油……面包……也许面粉,我想……”

(15)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今后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猪油的味道了,猪油对我将永远只是一阵令人痛苦的气味回忆……我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她的目光击中了我,洞穿了我,现在我内心空空……

(16)她哑然失笑。“衬衣,”她以讥笑的口吻喊道,“我能用几张面包票去换衬衣。”

(17)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穌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不过,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实际上,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18)那只猫正蹲在过道里津津有味地舔食一盘牛奶,当我走过它身旁时,它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在它那双模模糊糊的绿眼睛里流露岀一点人性,一点无法形容的人性……

(19)可是,人家告诉过我,我要有耐心,因此我觉得应当再试一试。先是为了回避那明朗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天空,我跑到一处不知什么地方,在奇形怪状的苹果树下越过臭水坑和啄食的鸡群,来到不远的一座古老椴树浓荫匝地的较大的农家院落。一定是喉咙里的苦涩味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农村小伙子坐在房前长凳上,向两匹正在吃食的马说着亲热的言语。当他见到我的时候,就笑着从一扇打开的窗子向屋里喊道:“妈,第十八号来了。”说罢他非常开心地拍拍自己的大腿,往烟斗里装起烟丝来,屋里回答他笑声的是一声响亮的咕咕声,一个脸膛棕紅,精神饱满的女人在窗框里闪现了一秒钟,她的面孔像一块油亮亮的煎饼。我马上转过身去,经过水坑、鸡群和嘎嘎喊叫的鹅群向后奔去。我像疯了似的跑得飞快,手提包紧紧地央在臂下。当我又到达村中道路时,这才放慢脚步,从半小时前登上的山上又走下去。

(20)当我重又见到我脚下那条两边长着可爱树木的亲切的灰色蛇形公路时,松了一口气。我的脉搏跳得更平稳了,当我坐在那条多石、荒芜、霉味弥漫的村中道路通向阳关大道的岔道口时,苦涩味减轻了。我大汗淋漓。

(21)蓦地,我莞尔一笑,点燃我的烟斗,从身上扯下又脏又旧、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迅速穿上凉爽柔软的绸衣,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流过我的全身,于是一切苦涩味全都化为乌有,从我身上消失了。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

【小题1】请概括本文中“我”的形象。
【小题2】文章第(2)段提到“她的眼睛的神色是冷漠的”,第(15)段中又提到“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结合全文分析,多次提到“冷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第(6)段画线句子。
【小题4】这个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小题1】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小题4】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欧洲知识分子:______
欧洲的现代:________
【小题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所悼念的都是世界上杰出而伟大的人物,两文在行文上有何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三圣人

德沃尔夫冈·波舍尔特

夜,市郊一片黝黑,他摸索着向前走去。断壁残垣,依稀可辨。月亮藏着姣脸,更深夜静,一个男人的脚步,连路上的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后来,他发现一块旧木板,踩了一脚,烂木板呻吟一声断裂开来,散发出一股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穿过黝黑的市郊,他摸索着往家中走去。天上没有一颗星星。

他推开家门,妻子面容疲惫,一双淡蓝色的眼睛望着他。屋里寒气逼人,她嘴里呼出的气,也变成缕缕白烟,在房间里飘移。他曲起瘦骨嶙峋的膝盖,把木板劈断,板儿发出声声叹息。不一会儿,四周就弥漫着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他拿起一块木片放在鼻子下面,闻起来真像蛋糕的气味。他轻轻地笑了。哎,老婆用眼神示意,别笑,孩子睡着了。

丈夫把发出甜香的烂木片塞进小白铁炉。木片点着了,放射出一束温暖的光辉,穿过房间,照亮了那张圆圆的小脸。虽说在人间,这张小脸才见了一小时的世面,但有耳朵,有鼻子,有嘴巴,有眼睛,小脸蛋长得完美无缺。小宝贝的眼睛虽然闭着,但还是能看得出,他长着一双大眼睛。小嘴张开着,轻轻地在呼吸。鼻子和耳朵红润润的。妈妈想,小宝贝活着,小小的脸蛋儿安睡了。

丈夫说,这里还有些燕麦片。妻子说,很好。屋里依然冷冰冰。他又拣起几块松软的甜香的木片。他想,现在她把孩子生下来了,可她自己却不得不在这里挨饥受冻。他真恨不得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当他打开炉门时,一束火光洒在熟睡的小脸蛋上。妻子低声说,你看,你看,多像一道圣光。看见了没有?圣光,他内心在思忖着。他真想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

这时,有人来到门前。他们说,从窗户里看到你家有光,我们想进来坐十分钟。可我家刚添了个婴儿,男人对他们说道。门外的人没有再搭腔。但他们还是进了屋。一个个鼻孔里呼出白雾。他们抬起脚,让炉火烘烤。

这是三个穿旧军装的丘八老爷。一个人手里拎着纸箱,另一个人手里拿着麻袋,还有一个人没有手。他说,两只手都冻掉了。还把缺手的两只断臂竖起来给人看。他把大衣口袋翻过来给男人看,袋里有烟末和薄纸,他们卷起纸烟来了。但女人说,不要抽烟,屋里有孩子。

四个人走到门外。茫茫黑夜,四支香烟,四点火星。一个双脚被布层层缠起来的士兵,从麻袋里掏出一块木头,说,这是我雕刻的一头小驴,花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送给孩子吧。他边说边递过小木驴。您的脚怎么搞的?孩子的爸爸问道。雕刻木驴的兵说,水肿,是饿出来的。那么,您又是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的呢?孩子的爸爸接着又问另一位——第三位士兵,一边用手摸摸口袋里的木驴。被问的那个兵,穿着军衣,浑身颤抖,嗫嗫嚅嚅地说,哦,没什么,主要是神经受伤。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太多了。他们踩灭烟头,又回到屋里。

他们走近婴儿,看着那张熟睡的小脸。那个浑身颤抖的兵,从纸箱里摸出两颗黄色糖果,并说,这送给孩子的妈妈。

当女人看到这三位黑夜的来客,向孩子弯下身的时候,她睁大了那双无神的蓝眼,惊恐不安。这时,孩子用小脚踹着妈妈的胸口,大声地叫了起来,吓得三位黑夜来客急忙蹑手蹑脚地往房门溜去。他们在门口再一次点头告别,随后向着茫茫的黑夜走去。

丈夫目送着他们。几个神奇的圣人,他对妻子说道。然后他关上房门。他们是了不起的圣人,他喃喃自语,并去看看还有没有燕麦片。但他找不到一张脸,能供他的拳头发泄怨恨。

刚才孩子哇哇地叫啦,妻子低声说道,叫得多有劲啊。在孩子叫的当儿,那三个人走了。你看,一个多么生龙活虎的孩子啊,她自豪地说。此时,小脸蛋又张开嘴巴,大声叫了。

他哭啦?丈夫问。

不,我觉得,他在笑哩,妻子答道。

丈夫闻闻木片,说,真像蛋糕,真甜。

今天刚好是圣诞节,妻子说。

是啊,圣诞节,他轻声答道。一束炉火的光芒,把那安睡的小脸蛋照得通亮。

(有删改)

注沃尔夫冈·波舍尔特(1921-1947),德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本文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相关链接:

《黑夜三圣人》取材于《圣经》。传说耶稣诞生时,东方国耶路撒冷的巫师们,赶去看望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他们跪倒在耶稣和圣母的脚下,顶礼膜拜,并打开宝箱,取出黄金、神香、没药树树脂三件礼品,献给耶稣和圣母。黄金象征皇帝,神香象征上帝,没药树象征人类。

(选自《当代外国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如“月亮藏着姣脸”“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等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物以情感和生命。
B.文中多次写到丈夫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怨恨的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他是个慈悲宽容、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人。
C.双脚受伤的士兵送木雕驴子给婴儿,浑身颤抖的士兵送糖果给孩子妈妈,这些都表现了黑夜来客的和善、仁爱之心。
D.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小说善于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用浓厚的抒情语言展开叙述,富有情韵,结构上淡化情节。
【小题2】炉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取材、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通读全文,结合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痩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从他给我爹的信中以及奶奶安葬后两年我爹一次访问所获悉的情况中,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只是每星期日下午带孩子们去喝咖啡,别的什么都谈不上。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引人十分注目。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其中有地位低微的女侍者和青年工匠。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据说他也喝酒。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她只有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节俭、内向孤独的老奶奶形象。
B.小儿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十分失望”“大发牢骚”“惊慌失措”“灰心失望”,说明他们的母子关系不融洽,儿子对母亲不理解。
C.文章两次写到老奶奶的“瘦小”,第一次“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是衬托她的勤劳持家,第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是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
D.老奶奶拒绝和儿子一起去给丈夫扫墓而到补鞋匠那里,不把钱给儿女们却给了补鞋匠,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奶奶淡化亲情,体现她的博爱与无私。
E.“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告诉我们老奶奶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平和。
(2)小说取名为“不值一文的老奶奶”,你如何理解?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具体说明最主要的一组对比是什么,并简析其作用。
(4)“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对儿女“不尽任何义务”,这种做法你认为对吗?请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