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他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都参与了古文运动。
B.食指,原名郭路生,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等。郁达夫是我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
C.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现代作家韩少功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D.《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肖邦故园》作者是波兰作家呀雅·伊瓦什凯维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2-08 12: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瘘:脊背弯曲,佝偻病),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蕃:多)。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孳:滋长,繁殖)也,能顺木之天(天:天性,指自然规律),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本: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密:结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莳:种植)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拳:伸展不开)而土易(易:更换)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当官治民),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卒:终于)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勖:勉励)尔植,督尔获,早缫(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病:穷困)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选自《柳宗元集•种树郭橐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C.鸣鼓,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文章中“鸣鼓而聚之”就是取此含义。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说明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作者柳宗元生当中晚唐乱世,阶级矛盾激化。柳宗元写作《种树郭橐驼传》对“烦令扰民”的弊端痛下针砭,目的是为了挽回唐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E.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融以上多种情感于一诗,雄浑阔远,感慨深沉。
【小题2】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