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 脱脱等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累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吞并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
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宋史·陈从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B.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C.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D.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A.庙号是帝王死后,在皇帝家庙里祭祀时追尊的名号。文中的“太祖”、“太宗”即是庙号。 |
B.漕粮是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因其运输方式而得名,漕粮起于两汉,盛行于唐宋,明清遂成定制。文中的“漕运”就是运输漕粮。 |
C.古代官府规定,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旬休假一天;请病假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或一百天,超时则会被免职。 |
D.赐专指古代皇帝给臣子财物或好处,文中的“赐第”就是皇帝赏赐给从信一座宅第;追赠,是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加官职、勋位,以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
A.陈从信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深得当时还是晋王的太宗信任。 |
B.陈从信曾游历楚州、泗州,对粮运的祸患颇为了解,因此给太宗分析漕运的情势颇为细致到位。 |
C.陈从信曾因綦廷珪违规上朝一事受牵连而被革职,后又因秦王廷美的事情而牵连获罪。 |
D.太平兴国八年,陈从信被起用为度支使,并被皇帝赏赐宅第在浚仪宝积坊。 |
(1)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吞并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
(2)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①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②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注释:①擿发:[ tī fā ] 揭露。 ② 悫:[què]诚实,谨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 |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 |
B.陈恕公忠体国,讲究策略。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 |
(1)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选自《宋史·郝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
B.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
C.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
D.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
A.西夏,党项羌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为夏国,因为在中原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
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划,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
C.谥,即谥号。古时帝王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中就提到,项伯和刘邦曾约为婚姻。 |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时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缴获数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打败敌军。 |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帐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
D.郝质历侍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担任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B.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C.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D.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
B.太宗。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文中“太宗”和“雍熙”都是庙号。 |
C.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如“累迁”、“以功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
D.寅、巳。古代的纪时法有天干和地支纪时法。“寅”“巳”采用地支纪时法,寅指三时到五时,巳指九时到十一时。 |
A.杨业年轻的时候,抑强扶弱,洒脱豪爽。还擅长打猎,也很有从军之志。奉事刘崇之后,果真多次立功,每战必胜,被人称赞“无敌”。 |
B.杨业的名声很大,宋太宗亲征北汉的时候,出重金悬赏捉拿过他。后来杨业归顺,因为有戍边经验,被任命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
C.北伐契丹时,杨业认为契丹军队士气正盛,不可与之争锋,又担心监军王侁争功,只好主动出战,不过他善于筹谋,早就安排了退路。 |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先前安排埋伏的援军出现,心知必死无疑,但依然奋力与辽兵作战,后被擒,绝食而死,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2)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
B.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翠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
C.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
D.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
A.“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
B.“刀笔”,即刀笔吏,即掌管文案的官更,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
C.“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
D.“右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
A.陈规为人正直,敢于动真碰硬。曾经多次向朝廷检具别的官员,使冯样、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
B.陈规学识广博,才气过人,节俭平实,死去的时候竟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
C.陈规一向坚持原则,个人清正,让人信服,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对于他的去世,很多人感到悲伤惋借。 |
D.陈规作风正派,从不徇私惜,很多人都因此记恨他,皇上也对他极为不满,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流放。 |
(1)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2)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姚兴,相州人。靖康中、以州校用。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建炎初,张琪聚兵归东京留守宗泽,兴往从之,又从琪依刘洪道于池州。绍兴元年,琪叛,掠饶州,吕颐浩招降之。琪既听命而中变,执总管巨师古将杀之,兴密谕所部,挟师古同其妻游骑而驰,夜归颐浩。颐浩义之,请于朝,授武义郎,隶张俊军中。复从刘锜守顺昌,复宿、亳,下城父、永城、临涣、蕲县朱家村,迁武略大夫。战淮壎有功,授右武大夫,累迁建康府驻扎御前破敌军统制,充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兴隶都统王权废下,遇金兵五百骑于庐州之定林,与战却之,生得女直鹘杀虎。初,金主亮在寿春,江、淮制置使刘锜命权将兵迎敌,权怯懦不进,锜督战益急,权不得已守庐州。及金兵渡淮,权遣兴拒之,而退保和州。兴与金人遇于尉子桥金人以铁骑进兴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初,李二者,尝有私恩于权,因得出入军中,往来两界贸易,间窃权旗帜遗金人。至是,金人立权旗帜以误兴,兴往奔之,父子俱死焉。
事闻,诏赠容州观察使,又特官其后三人,即其寨立庙。既复淮西,又立庙战所,赐额旌忠。开禧元年,户部侍郎赵善坚言:“近守边藩,询访故老,姚兴以四百骑当金人十数万,自辰至午,战数十合,援兵不至,竞死于敌。金人相谓曰:‘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 ’兴忠勇如此,宜超加爵谥。”于是赐谥忠毅。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兴与金人遇于尉子桥/金人以铁骑进/兴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 |
B.兴与金人遇于尉子桥/金人以铁骑进兴/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 |
C.兴与金人遇于尉子桥/金人以铁骑进兴/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 |
D.兴与金人遇于尉子桥/金人以铁骑进/兴麾兵力战/手杀数百人/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 |
A.累迁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官职的变动,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
B.户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事宜。 |
C.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他们的称号。 |
D.《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资治通鉴》的体例一样。 |
A.姚兴曾经跟随张琪在池州投靠刘洪道;绍兴元年,吕颐浩招降本已反叛的张琪,张琪听从颐浩的命令后又变卦想杀掉巨师古。 |
B.金主完颜亮在寿春时,江、淮制置使刘锜命令都统王权率领军队迎战敌人,胆小的王权在刘锜的督战下不得已驻守庐州。 |
C.姚兴父子为国而战亡的事情传到朝廷,朝廷对其大加赞誉,追赠姚兴为容州观察使,在他的寨子立祠庙,也特别赏赐其后代。 |
D.姚兴的忠毅勇敢得到金人的称赞,金人认为对方多一些像姚兴这样的人,他们是不敢向前的,并且应给姚兴越级加爵位谥号。 |
(1)金人渝盟,兴隶都统王权废下,遇金兵五百骑于庐州之定林,与战却之。
(2)尝有私恩于权,因得出入军中,往来两界贸易,间窃权旗帜遗金人。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登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擢知乾州。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迁尚书祠部员外郎,按行潞州。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伏,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徙知扬州。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奏言:“岁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今豪商大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冀其翔踊,以图厚利,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拜吏部侍郎、枢密使。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时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与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抚,言者附会,益攻二人之短。衍独左右之,指为朋比。以太子少师致仕。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戒其子努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
B.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
C.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
D.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
A.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后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各部,国号契丹。 |
B.河东,河东郡。“河”在古代专指黄河。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因在 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
C.正书,字体名,亦称“楷书”、“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
D.谢事,指谢绝世俗事务,隐居起来。在古代,官员因不愿做官,退居乡里,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
A.杜衍笃志于学,具有诗书才华。他早年刻苦求学,晚年归隐后创作诗歌,而且对多种书法样式都有一定的造诣。 |
B.杜衍政绩卓著,深受朝廷器重。巡行潞州时,他不畏权势,纠正冤狱;治理扬州时,政治声誉甚至传到了太后那里。 |
C.杜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形势。契丹与元昊作战时,范仲淹想让杜衍率兵随从他出征,杜衍分析当时形势,加以拒绝。 |
D.杜衍看淡财物,为人低调内敛。隐退之后,他不穿士人的衣服;临终告诫儿子死后装殓从简,不要营建高大坟冢。 |
(1)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2)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丧母,求终服,不许。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①。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②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①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僦舍:租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B.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C.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D.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A.“夺服”指守丧服期满后,官员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
B.“权”与《苏武传》“假吏常惠”句中的“假”,都指古代临时代理官职,类似表示代理的还有“摄”“行”“署”等。 |
C.“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
D.“衮冕”指衮衣和冕,即礼服和礼帽,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也可指入朝为官。 |
A.晏殊才华卓著,品德高尚。被誉为“神童”的他在复试诗、赋、论时,坦诚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要求更换考题,获得了皇帝的好感。 |
B.晏殊注重教育,提携贤才。他重视书院的发展,曾力邀文化名人到书院讲学,开创了自五代以后大办教育之先河;他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很多出其门下。 |
C.晏殊见识过人,屡献计策。如陕西战事中,他建议朝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将领,使他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
D.晏殊胆识过人,敢做敢为。对于章献太后权听政一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议遂定。 |
(1)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文:写文章。 |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困穷:走途无路。 |
C.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效法。 |
D.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道:方法。 |
A.①风俗日以衰坏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②不如因善遇之 |
C.①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 |
D.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
A.社稷是古代帝王祭祀的神灵,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代社稷指国家。 |
B.母忧指母亲去世。古时官员父母去世,官员要停职回家守丧,称为丁忧。 |
C.召,这里有征召、召唤之意,即由君主征召来授予官职或者另有调用。 |
D.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宋代主持变法的临时官署名,掌管筹划国家经济,制定新法。 |
A.王安石自幼聪颖,才思敏捷。年少时勤奋好学,读书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下笔如飞即刻成文,见到的人无不叹服其文章精妙。 |
B.王安石议论高奇,颇有论辩之才。他写文章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能自圆其说;议论起变法,他引经据典,别人都驳不倒他。 |
C.王安石敢作敢为,矢志改革。任职集贤院期间,向皇帝上万言书,论说改革的重要性,提议变法,在神宗支持下颁行新法。 |
D.王安石性情倔强,刚愎固执。凡事固执己见,甚至认为自然变化不足以畏惧,祖宗不值得效法,他人的议论不值得顾忌。 |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2)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绍圣四年中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后双亲皆亡,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再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落职。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
A.“中进士第”指古代参加科考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
B.文中“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
C.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父忧,指遭遇父丧。 |
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文中“提举湖南学事”“提举成都学事”等。 |
A.胡安国三考进士,哲宗钦点。第三次应试时,考官初定为第一。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
B.胡安国举荐人才,反被诬陷。提举湖南学事时,向朝廷推荐王绘、邓璋。蔡京指使主簿说此二人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因此受牵连。 |
C.胡安国为亲守孝,为君担忧。双亲去世,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屡召不就;金兵逼近都城,其子胡寅尚在城中,他却为皇帝担忧。 |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哀荣。胡安国在世时,几位皇帝都屡屡召用他;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赠官加赙,赐田恤孤,赠谥文定,礼遇规格不同寻常。 |
(1)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2)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