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B.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翠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C.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D.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刀笔”,即刀笔吏,即掌管文案的官更,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C.“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D.“右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规为人正直,敢于动真碰硬。曾经多次向朝廷检具别的官员,使冯样、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学识广博,才气过人,节俭平实,死去的时候竟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C.陈规一向坚持原则,个人清正,让人信服,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对于他的去世,很多人感到悲伤惋借。
D.陈规作风正派,从不徇私惜,很多人都因此记恨他,皇上也对他极为不满,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流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2)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2 03:2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襄阳,驻团山   犯:进犯
B.珙使张汉英之 帅:统领、率领
C.珙先期知,达于枢密  谍:侦察
D.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 克:克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休致,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与“致仕”“致政”的意思一样。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特别恩赐他们能“金榜题名”。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反对“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戬、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王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B.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C.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D.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受荫庇而补任官职,“荫”即因父辈有功而给子辈入学或者任官的待遇。
B.庙食,历史上有功劳、名声地位的人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民间祭飨。
C.推官,官职名,唐代始置,历朝职司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掌管推勾狱讼之事。
D.大理,即大理寺,古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质心存仁爱。当太守黄宗旦抓获了许多私铸钱币的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王质认为,他耍手段抓人置之于死地却又喜形于色,不合乎仁者的治道。
B.王质宦途不畅。他被朝廷授予开封府推官的官职,最终却去了寿州;在庐州因为判案与大理寺不同而被贬谪,直到获得韩琦支持,他才被起任。
C.王质疾恶如仇。主政蔡州时,他愤怒地毁掉了叛贼吴元济的雕像,改立了狄仁杰、李愬的雕像,供人祭祀,这座庙成为蔡州人口中的“双庙”。
D.王质欣慕贤人。范仲淹被贬饶州时,朝廷正在严厉惩治朋党,尽管如此,王质依然前去饯行,有人责备他,他却以成为范公的朋党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2)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倖,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选自《宋史·吕诲传》,有删改)

(注)①革:透“亟”,危急,文中指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指科举时代考进士者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陛下,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其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堂,本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来指代朝廷。
D.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犯职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B.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后,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吕诲病重,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正平字子夷,学行甚高,虽庸言必援《孝经》、《论语》。父纯仁卒,诏特增遗泽,官其子孙,正平推与幼弟。

绍圣中,为开封尉,有向氏于其坟造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以向氏后戚,规欲自结,奏拓四邻田庐。民有诉者,正平按视,以为所拓皆民业,不可夺;民又挝鼓上诉,京坐罚金二十斤,用是蓄恨正平。及当国,乃言正平矫撰父遗表。

又谓李之仪所述《纯仁行状》,妄载中使蔡克明传二圣虚伫之意,遂以正平、之仪、克明同诣御史府。正平将行,其弟正思曰:“议《行状》时,兄方营窀穸之事,参预笔削者,正思也,兄何为哉?”正平曰:“时相意属我,且我居长,我不往,兄弟俱将不免,不若身任之。”遂就狱,捶楚甚苦,皆欲诬服。独克明曰:“旧制,凡传圣语,受本于御前,请宝印出,注籍于内东门。”使从其家得永州传宣圣语本有御宝,又验内东门籍皆同。其遗表八事,诸子以朝廷大事,防后患,不敢上之,缴申颍昌府印寄军资库。自颍昌取至,亦实,狱遂解。正平羁管象州,之仪羁管太平州。会赦,得归颍昌。唐君益为守,表其所居为忠直坊,取所赐“世济忠直”碑额也。正平告之曰:“此朝廷所赐,施于金石,揭于墓隧,假宠于范氏子孙则可;若于通途广陌中为往来之观,以耸动庸俗,不可也。”君益曰:“此有司之事,君家何预焉?”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正平退闲久,益工诗,尤长五言,著《荀里退居编》,以寿终。

(节选自《宋史·范正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B.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C.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D.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该书。
B.行状,也称“行述”,旧时死者家属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多随讣闻分送亲友。
C.御史府,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五言,即五言诗,又分为五言古诗、绝句、律诗、乐府等,陶潜的《饮酒》就是五言律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正平学问很高。他的日常言语经常援引《孝经》《论语》;退位闲居后,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成就,《荀里退居编》就是他的代表作。
B.范正平敢于为民做主。向氏在他的坟地上建造慈云寺,范正平在查验时发现坟地实际上是百姓的产业,不能被侵夺,因为这件事得罪了蔡京。
C.范正平十分关爱幼弟。范纯仁去世后,皇帝下诏让他的儿子做官,正平推让给弟弟。当蔡京污蔑《纯仁行状》与事实不符时,正平又代替弟弟被捕入狱。
D.范正平非常爱惜家族名声。颖昌守唐君益上表将正平的住所标为忠直坊,正平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之举,有损自己家族名声,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部尚书蔡京以向氏后戚,规欲自结,奏拓四邻田庐。
(2)遂就狱,捶楚甚苦,皆欲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