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B.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翠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C.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D.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刀笔”,即刀笔吏,即掌管文案的官更,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C.“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D.“右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规为人正直,敢于动真碰硬。曾经多次向朝廷检具别的官员,使冯样、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学识广博,才气过人,节俭平实,死去的时候竟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C.陈规一向坚持原则,个人清正,让人信服,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对于他的去世,很多人感到悲伤惋借。
D.陈规作风正派,从不徇私惜,很多人都因此记恨他,皇上也对他极为不满,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流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2)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2 03:2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 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 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 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 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 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 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 元卒,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号,所以常常用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 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山。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遗坠,固辞。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独逵无所犯。迁嘉州刺史。
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秦山多巨木,与夏人错壤,逵引轻兵往采伐。羌酋驰至,画地立表约决胜负。逵引弓连三中的,首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徙并代路,专主管辟府军马。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
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九。赠侍中,谥曰武恪
(选自《宋史·贾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B.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D.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
B.熟户指归顺宋朝的或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常居于西北边境。
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
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武功和为人恭敬的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逵用兵灵活,洁身自好。他敢于违背军令,随机应变,率众击溃敌人。邕州城空,狄青让他入城搜罗公私财物,他坚决拒绝。
B.贾逵为人孝顺,敬爱母亲。父亲早逝,他送给继父大量财物,把母亲接回奉养;他意欲辞职赡养年老母亲,终获朝廷准许。
C.贾逵爱护百姓,行事审慎。都城发洪水,他通知居民移到高处后才开堤泄洪。都城城门开启存在漏洞,他让人铸铁作为信符。
D.贾逵治理有方,防御外敌。李元昊侵犯延州,贾逵观察地形,在伏龙山、九州台之间修筑军事建筑物,利于防守,便于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
(2)逵引弓连三中的,酋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颢字仲明。神宗立,进封昌王。哲宗嗣位,徙封扬王。帝致恭如家人礼。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车驾临幸,留宴终日。拜太尉,诸子皆命赐官,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皆可以为万世法。朕承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徙封徐王,诏书不名。宣仁有疾,颢旦旦入问,因亦被病。宣仁祔庙,拜太师,徙王冀,赐入朝不趋。改淮南、荆南节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节选自《宋史·赵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B.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C.神宗蠢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D.种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佑,宋哲宗的一个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存在。
B.列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原为彻侯,后因避讳几次更改后最终称列侯。
C.祔庙,拊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即把神牌放入祖庙。褕,泛指配享、附祭、合葬。
D.心丧,指老师去世,弟子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后泛指无服或释服后的深切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颢遵循礼制,深得皇室恩宠。赵颢多次请求出居外宅,起初先皇帝用恩情克制道义,加以拒绝;后来太皇太后用道义约束恩情,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B.赵颢教子有方,受到很高赞誉。宋哲宗认为赵颢儿子们忠孝出于本性,礼义久受熏染,年龄稍大一点的,风姿挺秀,都有成才的气度,令人赞叹不已。
C.赵颢深怀孝心,能够恪守孝道。他为宋英宗守丧时,曾经辞去官职,服满了三年丧期;在宣仁太后生病期间,他每天都入宫去探视,结果也疾病缠身。
D.赵颢天资聪颖,特别爱好学习。他出外就学时,每当学完一部经典,就赠送给讲读官各种礼物;他精通书法中的飞白技法,喜好图书,广泛搜集善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
(2)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B.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C.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D.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师,指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文中指为高桢加衔。
B.相传舜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牧”是州的行政长官,文中是“管理”的意思。
C.台,即御史台,是古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古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文中的“公”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尽管他的第五代祖父在辽国做太师,却没有因为可以受荫庇而放弃学业,他曾经准备进士考试。
B.高桢依法办事,为政清明。他在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的八年任期里,能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体现了他高超的治政能力。
C.高桢不畏权贵,敢于担当。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想借机中伤他。
D.高桢忠于政事,正直严肃。他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唯恐死后留有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2)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