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
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时帝舅红阳侯王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石,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征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苟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哀帝即位,征宝为谏大夫,迁司隶。平帝立,宝为大司农。会越隽郡上黄龙游江中,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成称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庙。宝日:“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得无非其美者。”时大臣皆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二会宝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独遣妻子i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节选自《汉书·孙宝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
B.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
C.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
D.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i公即讯/宝对日/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
A.明经,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
B.《春秋》,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后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释。 |
C.二干石,汉官秩中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故可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
D.周公,西周王朝周武王,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流传。 |
A.孙宝平乱有方,深受爱戴。为平定叛乱,孙宝劝说匪首悔过投降,放归乡里;益州蛮夷触犯法律,孙宝到任,蛮夷安居,官吏百姓都称颂他。 |
B.孙宝担责被贬,因功复用。出任益州刺史时,孙宝弹劾自己放走死罪犯人而被免官;益州官吏百姓感念他的功劳,后拜冀州刺史。 |
C.孙宝正直敢言,无惧权贵。红阳侯王立强占垦荒田数百顷,孙宝派人查询证实,揭露其罪行;太师孔光等都称赞说王莽功德无量,只有孙宝直陈见解,不予赞同。 |
D.孙宝对友亲厚,礼遇贤者。侯文为人刚直却称病不肯做官,孙宝用恩惠和礼节邀请侯文,并每天设置酒宴,最终打动了他,使侯文任东部督邮。 |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卒,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光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伺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日:“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宣帝立。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候,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
B.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
C.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
D.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
A.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的武官官号。因霍去病骑术精湛,又善于领兵打仗,汉武帝特意为他设置此官号,以表彰他的功绩。 |
B.休沐,即休息和沐浴。《汉律》 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吏平时在官府办公,只有到了“休沐”时间,才可以沐浴更衣,和家人团聚。 |
C.椒房,皇后专属居所的雅称,始于汉代。椒房殿以川椒和泥涂饰墙壁,取“多子而芳香”的寓意,是后宫中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民族的泛称。逐渐崛起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日益严重,“四夷”就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
A.霍光本性端庄肃正,欣赏忠义之人。他每次从下殿门进出,停止、前进都有固定的地方,尺寸丝毫不差;面对宁死也不肯交出符玺的郎官,他不怒反赞。 |
B.霍光为臣尽忠职守,深得皇上信任。他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阻止上官家族及亲信加官进爵而招致报复,但都因皇上的庇护而免遭杀身之祸。 |
C.霍光为政杀伐果决,维护朝政稳定。在执政期间,对妄图加害自己、发动政变的上官父子及桑弘羊等人,他果断出击,尽诛逆贼,成功护主,威震海内。 |
D.霍光生前位高权重,死后备极哀荣。他病重期间,皇上亲自慰问他的病况;他去世以后,就连皇上和太后都亲临他的丧礼,他的后代也受到朝廷的封赐。 |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萧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全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囯,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宁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冶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怨/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
B.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指京城。 |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
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
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霍去病,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上曰:“票姚校尉去病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二千五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
(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 |
B.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 |
C.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 |
D.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 |
A.侍中,秦汉时,侍中为少府属下言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
C.季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季、叔。称排行第三的叔叔为学父。 |
D.元狩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汉武帝取此名的一个原因是汉朝对匈奴大规模反击的进行。狩。有征伐的意思。 |
A.霍去病因为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奉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票姚校尉。 |
B.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不如霍去病的,他自己也骁勇善战,敢深入敌区,曾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很多敌人。 |
C.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但多次被汉军打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都是遭到骠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 |
D.霍去病机智应变,阵前平定板乱。浑邪王和休居玉等商量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休居王反悔。霍去病冲入匈奴军营,杀死要逃的八千人。 |
(1)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2)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节选自《汉书·于定国传》,有删改)
(1)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②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2)试简要分析《汉书》中的“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 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①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动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①窬(yú):捷径孔道。【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
B.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
C.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
D.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
A.军正丞:军正指古代军中执法官,掌军事刑法。汉设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
C.三王:文中指夏、商、周三朝第一位帝王的总称,夏商、周合称为“三代”。 |
D.祠:即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 |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
B.胡建做事冷静果敢,执法严厉。在处理监军御史私下做买卖的事情时,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并向朝廷详细禀报了原委。 |
C.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后遭陷害被抓捕,他自杀身亡。 |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淝水之战》)
(3)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段太尉逸事状》)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征拜东海太守,拜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自听其政,有急令则少缓之,吏民小懈,辄披名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东海大治。
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家无余财,天子贤之。
(节选自《汉书·尹翁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
B.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
C.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
D.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
A.徙杜陵 徙署督邮 |
B.遂召上辞问 拜辞廷尉于定国 |
C.翁归治东海明察 东海大治 |
D.县县各有记籍 辄披名籍 |
A.尹翁归文武兼备,既通晓法律,又喜欢击剑,以致霍氏家奴门客不敢犯法作乱。 |
B.尹翁归不卑不亢,在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表现出众,赢得田延年好感。 |
C.尹翁归不畏强权,东海大豪绅,为人奸猾,扰乱吏治,郡中苦之,翁归判其死刑。 |
D.尹翁归清廉无私,温良谦让,不以自己的才能而傲视他人,在朝廷中颇有声誉。 |
(1)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2)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事长,常佑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B.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C.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D.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A.“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B.列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没有封国。 |
C.“持节”中的“节”是指传达命令的符节。 |
D.“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为正拜。 |
A.萧何不贪图钱财,深谋远虑。人关中之后,不像其他将领一样抢夺金帛财物,而是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 |
B.萧何善于治国抚民,供粮给士。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
C.萧何识人爱才,善于自保。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韩信封侯之后,欲起兵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谋杀了韩信。 |
D.萧何尽忠职守,为国分忧。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为百姓请求耕种,不惜忤上坐牢。高祖去世后,萧何主动向惠帝推选宰相人选。 |
(1)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萧何功劳“第一”?
张释之执法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跸(bì):帝王出行,沿途要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属:同“嘱”,委托,交付 |
B.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 令:让 |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罪 |
D.民安所错其手足 错:同“厝”,放,放置 |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
【小题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 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 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 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敷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 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 単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 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弁,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 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卷六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B.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C.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D.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財物不可胜言 |
A.匈奴,活跃在我国北方一带的游牧民族。其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单于”。汉武帝时,转守为攻,其势力逐渐转衰。 |
B.节,节杖,古代使臣持的表明身份的凭证。用竹、木、铜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文字,双方各执一半。 |
C.中国,上古时建国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地区,与“四夷”相对,后泛指中原地区。与“李凭中国弹箜篌”意同。 |
D.侯,本指射礼用的箭靶,又特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后泛指显贵。也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 |
A.张骞不畏困难,应召出使。面对匈奴与月氏结怨的局势,汉朝乘机出使月氏想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奉命出使,途径匈奴时被扣留。 |
B.张骞坚贞不屈,不辱使命。张骞寻找机会和身边的人逃往月氏,历经艰险西行几十天到达大宛,取得大宛信任,派遣翻译辅助,辗转抵达月氏。 |
C.张骞待人宽厚,守信用,西域人非常爱戴他。曾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因知晓有水草之处,使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于是被封为博望侯。 |
D.张骞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与华夏各族的联系。他带着价值数千万的财物,道路方便通行的时候就亲自出使旁边的国家,归国后一年多去世。 |
(1)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2)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