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②,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②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②,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②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
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
A.王怒而疏屈平/夫孰异道而相安/偭规矩而改错。 |
B.父母者,人之本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背绳墨以追曲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 步余马于兰皋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
(1)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
B.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
D.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
A.素车白马是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秦王子婴用绳索系颈,乘此车马迎接汉王,是表示甘愿请降受死。 |
B.弃市是指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其尸体抛弃在人众集聚的闹市,任众人凌辱唾骂,这种惩罚不仅作用于犯人的身体,亦作用于人的精神。 |
C.雍:古代分中国为九州,比较常见的九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秦所在的区域就是古雍州。 |
D.相:即“丞相”,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
A.刘邦进入咸阳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
C.本文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
D.刘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众,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小题5】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智伯知我 知:了解 |
B.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足:满足 |
D.焉以致报雠之意 致:表达 |
A.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
B.中挟匕首,欲以为刺襄子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
C.左右欲诛之 既去,顷之 |
D.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小题5】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B.举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向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A.太子,是指我国古代被现任君主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子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先秦称王太子,秦以后称皇太子。 |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农耕时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常用“社稷”,代指国家。 |
C.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徳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行刺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
B.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城里做佣工。 |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以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就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檀长击筑的才能,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却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继续击筑。 |
(1)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如不能举 沛公起如厕 |
B.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 |
C.亡去不义 广故数言欲亡 |
D.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字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
B.古人通常表示抬高自己身份地位时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
C.“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
A.今日之事何如? |
B.客何为者? |
C.沛公安在? |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小题4】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谢无有闭关事 闭关:闭门谢客,不与外界来往。 |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哙乃排闼直入 排闼:推开窗户。 |
D.垂名汉庭 垂名:流传声名。 |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
C.①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
D.①高帝笑而起 ②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都出自《鸿门宴》。 |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又称《左氏春秋》。 |
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他的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等。 |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以下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请将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以下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B.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A.“风”指《国风》,“骚”指《离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
B.文中的“从亲”与《史记·苏秦列传论》中“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中的“从亲”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合纵相亲”。 |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
D.《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创作的一首政治叙事诗。 |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
B.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
C.怀王听信子兰等人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异乡的悲剧。 |
D.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去者。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B.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C.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D.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A.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叫“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
B.皇帝,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
C.堂,中国古建筑讲究“堂在前,室在后”,“堂”为行礼、交际的所在,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室”是内室,是堂里面住人的寝室。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
D.筑,中国古代竹制乐器,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荆轲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就曾慷慨击筑,荆轲和而歌之。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之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通缉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去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
②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③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④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对第③段汉惠帝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5】曹参身为汉相国而“不治事”,为什么能得到太史公的肯定?综观全文,请分条概述原因。
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
②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③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④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治要用黄老术 要:需要 | B.欲务声名者 务:追求 |
C.惠帝让参曰 让:责备 | D.岂少朕与 少:轻视 |
A.以参为齐相国 / 参辄饮以醇酒 |
B.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 / 帝富于春秋 |
C.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 陛下言之是也 |
D.醉而后去 / 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
A.心思细腻 | B.沉着机变 | C.宽容敦厚 | D.勇于纳谏 |
(1)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5】曹参身为汉相国而“不治事”,为什么能得到太史公的肯定?综观全文,请分条概述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长于臣
【小题3】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面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秦王必说见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C.常以身翼蔽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例句:长于臣
A.若属皆且为所虏 | B.大王来何操 |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D.具告以事 |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舞剑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有礼有节,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讲出刘邦这么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
B.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构严谨,语言典范,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
C.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所著。 |
D.墨子,名翟,鲁人,先秦墨家创始人。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
(1)秦王必说见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